记者近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协作论坛上了解到,我国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通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救治、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等举措,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逐步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负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贺胜表示,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通过加强现有医保制度综合保障,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努力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逐年下降,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已经脱贫581万户。
而在“看得好病”方面,针对大病、慢病、重病患者实施分类救治策略,累计900多万患者得到分类救治,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大到21个病种。在“看得上病”方面,963家三级医院与所有贫困县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年均超过3万人次的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派驻到贫困县县级医院。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扶贫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精准识别和分类救治全面推进,贫困人口医疗负担显著减轻。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和人均自付比例同比下降,其中人均自付比例为15.8%,较2016年下降26.6%。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健康扶贫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未来面临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可持续性、贫困地区基层服务能力短板等诸多挑战,要采取“靶向治疗”措施,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来源:健康中国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吉林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