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燥邪不止在秋天,对燥邪我们还有哪些误解?

六淫理论是中医外感病的核心理论。燥邪作为六淫之一,相较其他邪气,理论和临床研究相当狭窄,一般多局限于秋燥,且多争议。后世医家根据燥胜则干,有将风火热伤阴、阴伤血燥误以为即是燥邪的倾向,实与《黄帝内经》燥邪不同。

《内经》对燥邪的基本认识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风、暑、火属阳,寒、燥、湿属阴,三阴三阳平衡运转。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更替、流转不休,如环无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可见燥气源于五行变动,在该篇中进一步明确了燥气相应的五行属性、对应的脏腑、五味、五色、五志等相应属性以及五行生克,“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按照《内经》理论,燥气五行属金,与肺藏相应,而燥邪为燥气太过,导致肺金肃降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是其基本规律之一。燥邪的基本特性《内经》常用清气来表述,如“清气大举”“霿雾清瞑”“清复内余”等。所谓清者即凉也,清凉为互文之意,古人称次寒之气、小寒之气。王洪图教授曾著文论述燥为阴邪,于《内经》理论中不存在任何疑义。对于燥邪的治疗原则《内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燥邪对应阳明燥金,属于实邪,其气偏盛,故以辛味药泻之。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燥邪为金盛克木,木气不足,应当遵循“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仍强调对于燥邪导致肝木不足应当以辛味药治疗。

燥邪与《伤寒论》少阳病

《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理法不出《内经》之外,某种程度上说其是《内经》理法最好的实践证明。有人提出《伤寒论》太阳病论寒邪、阳明病论火热。通过研读经典,反复实践,提出《伤寒论》少阳篇实际是论述燥邪为病的观点。

少阳病与燥邪为病症状比较

比较《伤寒论》少阳病主病与《内经》关于燥邪主病,不难发现这一关联。“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三条基本包括了少阳病常见症状。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病……病反暴痛,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眥,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通过比较可知,少阳病症状如口苦、咽干、耳无所闻,目赤、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都在燥邪病中有集中反复体现,其余症状通过《内经》理论也可以推知。

小柴胡汤与《内经》“燥胜则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可见干燥是燥邪致病的一个基本特性。若少阳病是燥邪致病,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应当且必须可以治疗部分干燥的疾病。

《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咽部干燥已经过无数医家实践证明其真实性。

小柴胡汤何以能治疗干燥,张仲景自己给出了权威性答案。“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大便硬即大便干燥,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对于其机理在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通过调节上焦功能,使津液得以输布,胃肠滋润,大便得解。这与《内经》中肺藏调节水液代谢的理论基本重合。肺位上焦,主宣发肃降,布散水津,是为水之上源。若燥邪伤肺,肺之功能失调,失于宣发布散水津功能,不能如“雾露之溉”,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身体失于灌溉必然导致干燥。综合《内经》原文,“燥胜则干”即燥邪导致干燥的机理可谓显明,与后世风火热邪伤阴机理不同。

《内经》亦指出燥邪导致干燥的治疗原则。《灵枢·五味论》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指出了辛味药发汗开腠理的机理。《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指出辛味药可以使水津四布,从而达到润燥的目的。这与前面所给出的“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的治疗原则一致。

《内经》理论解释少阳病症状

《素问·举痛论》云:“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感受寒邪,“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腠理闭塞,玄府不通”,郁而化热则发热,因寒邪外束,不能汗出而解,因此感受寒邪,见恶寒发热,以恶寒为主。

燥邪性质为阴邪,其性下降,燥应肺。肺功能失调,卫气失于布散则恶寒,其郁闭久而化热。燥邪并非如寒邪主收束,《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因此,燥邪化热汗出致气泄而热退,然而燥邪仍在,肺卫功能仍不能宣通,故仍恶寒郁闭,因此寒来热往,热来寒往,表现为寒热往来。肝胆经布于胸胁,经气不畅,故胸胁苦满。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肝病实故可怒而呼。少阳病为金实乘木而肝虚,当心中憺憺而恐,故而常默默。《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肝)虚则目目巟 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少阳病燥邪加临,肝气不升,因而可见目眩、耳聋。少阳病燥金伐木,病在肝胆,常波及于胃,《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胃病者,腹月真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因而有不欲饮食。

小柴胡汤与燥邪治疗

张仲景以小柴胡汤治疗燥邪为后世开创了燥邪治疗的典范,小柴胡汤中柴胡为主,用至八两是为君药。《神农本草经疏》云:“柴胡禀仲春之气以升,兼得地之辛味。……其性升而散,故能达表散邪也。”燥邪实质为肺金降之太过,金盛乘木,肝木升发不及。由于柴胡性升散之性,故可治疗降之太过之燥邪,即柴胡具有升阳达表之功。黄芩苦寒清解郁热是为臣药,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调理脾胃、对治“邪在胆,逆在胃”是为佐使。李东垣《药类法象》指出:“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凡防风、荆芥、薄荷、麻黄……都属于风药,具有升发之用,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解表药。燥邪为肺金收降太过,因此,这一类风药均可用于燥邪的治疗。

小柴胡汤与内燥之“诸气膹郁”

柯韵伯认为《伤寒论》所论为广义伤寒,六经提纲证包括杂病的治疗,“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柯韵伯以六经为六病,极有见地。

小柴胡汤除了和解少阳用于外感病少阳病外,另外一个主要功用是疏肝解郁、调和脾胃之功效,广泛运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疾病当中,这与《内经》理论极为契合。燥为肺金收降太过,肺金实而乘肝木,或木虚而金乘,导致肝木升发不及,出现郁结的相应症状。《内经》中忧悲为肺之情志,“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所做的总结性论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完全一致。吴昆注:“膹,满闷也。郁,拂郁不畅也”。七情内伤,致使肺气壅盛,上焦不通,金实克木,肝气不能条达,木曰曲直,喜条达而恶抑郁,失于升发,是为内燥。小柴胡汤通调上焦,疏肝达肺,故可主治燥邪,即可主治“膹郁”。小柴胡汤治疗肝气郁结被无数临床实践所充分证明。

《内经》论述燥邪有严格的定义内涵,燥气自外而来,如“清气大举”,外感之少阳病属于燥邪为病。而内伤病也有内燥为病如忧悲太过,致使肝气郁结,不能升发条达,或者五味太过,致使肺气肃降太过、肝气不升导致种种表现。内外燥邪实质统一,所不同者为致病因素分内外、传病途径有表里。燥邪虽有干燥之表现,但其致病机理与阴虚血燥并不一致。

笔者尊《内经》之旨,认为燥邪为外感六淫之一,且与五行五藏中肺金相应,是中医五行六气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主方,其广泛用于外感内伤诸病。对燥邪导致少阳病之法深入解读,明晰其实质与内涵无疑对加深理解中医经典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