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很多人拿“孩子发过脾气”不当回事。觉得,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孩子发完脾气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沟通和复盘,很多人都忘记去做。
有的时候,孩子正在气头上,你转移他注意力之后,他情绪已经平和了,你觉得没必要再谈了。比如孩子非要买冰棍,你转头指给他一只蜻蜓,他看见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时候,我们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随了我们的愿,你觉得既然孩子从了你,就没必要再谈了。比如超市里非要买类似的玩具,你拒绝,他大哭,哭完,不再接着要了,你觉得事情都解决了。
还有些时候,事发时不方便谈,但事情过后,你又不知道该从何谈起了。
举例:
在小表弟的生日宴上,朋友程晓的女儿佳佳应该把点蜡烛、吹蜡烛、切第一刀蛋糕的机会都留给弟弟。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亲朋好友面前,她大发脾气,在座位上闷闷不乐。但马上被分到蛋糕,佳佳又变得开开心心了。
当暴风雨过去,海面平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们抛到脑后,好像这些不愉快从未发生过。
事实上,如果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做错事情之后、哭过、闹过之后,我们不去沟通和复盘,就等于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而发脾气之后的沟通和复盘,才是所有教育的终点,也是所有关系修复的起点。
就拿佳佳在小表弟生日宴上发脾气举例。
虽然整个后半程佳佳恢复了正常的快乐状态,好像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但晚上,她临睡前,妈妈还是坐到床边。
“我们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会上的事。”妈妈跟她说。
“我不想说。”女儿直接盖住头。(其实这就说明,在孩子心中,这件事还是一个心结)
“我能拉着你的手吗?”
“不能。”
“我能握着你的脚吗?”
“不能。”
“我能摸着你的鼻子吗?”
“不能。”佳佳终于是有了一丝笑意。
“那我能抓着哪呢?”
“你可以握一个手指。”佳佳从被子里探出头来,伸出食指给妈妈。
“妈妈之前没有跟你说过,谁过生日谁就是寿星,他才有寿星该拥有的一切特权,我们不能喧宾夺主,那就是抢了他的权利。你过生日的时候,也不想被别人抢走这些事对吗?”
佳佳点头:“我不应该那么做。”
“你觉得你还有什么做得不对吗?”妈妈问。
“我不知道。”
“当你用那种声音、跺着脚跟妈妈说话时,我感觉你不尊重我。”
佳佳低下头:“对不起,妈妈。”
“你跟我道歉之后,我感觉你尊重我许多了。那你觉得妈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吗?”
“我觉得你不该那么批评我,因为我也很想点蜡烛、吹蜡烛和许愿。”
妈妈点头,然后和佳佳讨论了等她过生日的时候情景,那时候她就可以做这些事了。最后,女儿在无限憧憬中睡着了。
这才叫“过去了”。
可见,发脾气之后的沟通和复盘,才是教育的终点,也是亲子之间关系修复的起点。而家长做好以下4个步骤,就能把发脾气时刻变成可教导的时刻。
一
等待情绪的平静
在谈论发生的事情之前,确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静。你不能在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前讲道理。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是他的情绪脑在主导,理智脑早已退居二线,此时讲道理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大人也一样,当压力荷尔蒙充斥着你的身体时,你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冷静、合乎逻辑的谈话。
因此,在说什么都不对的情况下,那就先什么也别说。
二
建立肢体接触
有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爱的触摸都会触发催产素的释放,而催产素会帮助身体进入平静、放松的状态。
尽量在孩子发脾气之后抱抱他,或者牵牵手。任何能够表明即便你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但你仍然爱他的身体接触都可以。
三
交流和倾听
这时候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说教、推卸责任,你也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
可以问问孩子:“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并对他的感觉回应,让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四
表达尽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开始就站在道德高点准备一场审判,那我劝你不如直接放弃。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宣泄情绪,试试改变自己的语气和措辞。
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说话的语气没有尊重你时,你可以说,“当你用那种语气说话时,我觉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无礼、太没教养了”。
只描述实际情况,避免带情绪。
比如:“你跺着脚,交叉着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说“你像个无赖、泼皮”。
描述事实,但是不含指责。
比如“我看见你午饭之后又打开iPad,我们约好了只在上午看一会儿动画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诉你不要玩iPad了吗,你还玩?”
每次孩子与我们发生冲突,就像在心灵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而我们复盘、沟通的过程,就像是在清创。会很痛、会很难,但只有这样,把委屈、伤心、失望、怨恨统统清理出去,我们的伤口才不会感染、不会留疤,我们的心灵才会依然是一片净土。
来源:浙江省卫生计生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