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看书时总跳行,做题还容易漏题”“我的孩子特别不喜欢别人碰,一碰就尖叫”……许多家长在聊天时总会提起孩子各种各样的怪毛病,可他们并不知道,这很可能是孩子的“感统”出了问题。
孩子感统失调较为普遍
作为一名儿童保健科的医生,黄艳发现,早些年,“感统失调”这个词在家长眼中还很陌生,现在随着一些家长认知水平的提高,门诊中已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不过,尽管如此,很多家长依然对感统没有任何概念。“门诊中,一半以上的家长是因为老师的反馈才得知孩子有感统方面的问题,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感统是什么意思。”葛品说。
“ 通俗地说,感统失调就是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能力,使机体不能和谐运作。当孩子出现平衡感差、语言发育迟缓、爱推搡别人、脾气比较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怕别人碰触身体、不会扣扣子、容易跌倒、写字笔画经常颠倒等明显的行为问题,或是有左右不分、挑食等特殊表现时,就可能出现了感统失调。”黄艳说。
孩子感统失调并不是个别现象。近几年,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每年都在15 家省属幼儿园各年级开展调查,去年发现,感统失调的儿童占到了6.4%。
谈及原因,葛品显得很无奈:“以前,小孩的游戏几乎不离玩泥巴、爬树、扔沙包、踢毽子,这些都是提升感统能力的游戏。但现在别说玩泥巴了,就是让孩子在地上爬,家长都嫌脏,甚至一些家长对孩子不经过爬就直接会站立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些孩子由于缺少了平衡刺激、触觉刺激,对空间感、本位感、触觉感等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如果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却没及早干预,必会对其日后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影响,甚至于到了成人阶段,各种各样的感统失调问题依旧如影随身,如容易晕车、晕船等。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有疑似感统失调的症状时,最好先带孩子到医院的儿保科做一个测评,看看孩子是哪方面感统失调,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
机构训练缺乏针对性
感统训练每个疗程20 次,通常经过3个疗程不间断的训练,大部分孩子的感统失调问题都会得到缓解。也正因如此,这些年不少早教机构相继开展了针对婴幼儿的感统训练项目。带着儿子上过早教机构感统试听课的林女士告诉记者,机构中的感统课程一般每节课1 小时,收费一两百元。上课时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做各种游戏,比如走独木桥、玩蹦床、彩虹伞等。
“我们家孩子平时很难专心看书,试听课时,指导老师和我说得挺严重的,说会影响今后学习。但我还是有些闹不明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究竟是因为调皮,还是因为感统失调。”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有类似林女士这样的疑惑,不少家长发现问题后都是一头雾水。
“不能否认,某些机构中使用的感统器具是有帮助孩子提升感统能力的作用,但相比医疗机构的感统训练课,某些机构的感统训练针对性还是有所欠缺的。”据葛品介绍,感统失调的类型有很多种,除了平衡感出问题外,还有本体感失调、触觉防御失调等,这时训练的项目就需要因人而异。在医院的感统室里,孩子每训练一段时间,指导人员就会对他们进行一次评估对比,得分低的一些项目需要增加训练频次。而这一点,一些带孩子在机构上过感统训练课的家长表示许多机构做不到。此外,家长们还反映,有一些机构的感统训练缺乏指导人员的全程引导和鼓励,孩子在动作上规范性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举个例子,孩子在做大滑板车的练习时,双手要伸平后从滑板上滑下来,才能提升肢体的协调性,这需要指导人员在孩子的练习时从旁提示和纠正,看似简单的游戏动作没有做到位,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黄艳说。
除了医院的感统练习和机构的感统课程,家庭中的感统游戏也不可欠缺。为此,葛品希望家长都能提升这方面的意识,能够在孩子婴儿期,甚至在孕期就重视感统问题,平时在家中有意识地和孩子玩一些感统游戏,也能很好地避免儿童感统失调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