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两步并一步”,先行先试基层医改;到勇立潮头,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到敢为人先,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安徽勇挑医改“排头兵”责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解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将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渐进过程,改革的每一步都遵循渐进式改革路径”
——以实行“零差率”为突破口,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那天天刚黑,我突发脑梗塞,幸亏家庭医生孟凡刚及时赶到,才帮我捡回一条命。”说起自己3年前的一场重病,长丰县庄墓镇枣林村69岁村民冯德美万般感慨。从那以后,村卫生室提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他一年都不落下。问及签约3年的感受,老人连连称“值”,“一年几次免费体检,定期量血压、查血糖。孩子们都在外打工,我身体不好,几乎全靠家门口的村医照顾!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医改工作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15年起,我省在30个县启动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目前,全省城市和农村已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为基层百姓就医带来“福音”的变革始于2009年。当年12月,我省在32个县(市、区)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2010年9月1日,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全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医改“全覆盖”。“改革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药物、保障制度等5方面进行‘洗牌’,将村卫生室纳入到乡镇医院一体化管理,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创造性地将基本药物制度‘落地’。 ”省医改办专职副主任谢瑞谨说。
改革就是闯关。我省主动触及医改难题,知难而上、执着向前。
2012年11月1日,首批在21个县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个半月后即全面推开。
2015年,挺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深水区。当年4月1日,全省百所城市公立医院以实行“零差率”为突破口,启动“三同步”综合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机制,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省医改的每一步都遵循‘部分试点-全面推开-巩固完善’的渐进式改革路径。 ”谢瑞谨表示。如基层医改,经历了从最初的“一主三副配套”政策体系,到全面推开阶段的“30条”巩固完善措施、“18条”修补改革漏洞,直到2015年取消“收支两条线”,使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效率得到有力提升。
“‘以大带小’构建共同‘利益链’,整体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向整合资源要效率,加速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打造合理就医新格局
2015年,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之一,我省以“摸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探索创新的魄力,承担起为全国提供医改示范样本和可复制模式的使命,努力让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均衡,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现状。 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医生数、注册护士数均位居全国后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少、能力低、水平差,严重制约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
基于这一现状,我省综合医改向整合资源要效率,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精准帮扶基层,加速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打造合理就医格局。
在城市,发挥三级医院技术和资源作用,组建形式多样的医联体,精准帮扶基层;在农村,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 “通过‘以大带小’的医共体和医联体,构建共同‘利益链’,整体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为均衡和优化利用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供了重要路径和可能的探索。 ”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夏北海表示。
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天长市,由市总医院牵头组成3个医共体,串联起14个乡镇卫生院、163个卫生室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的服务模式使百姓看病负担不断减轻。 85岁的汊涧镇双元村村民周文玉2017年初不慎摔倒致左股骨骨折,卫生院医生与天长和合肥专家进行三方会诊,使这位有着10年高血压和心脏病病史的高龄老人在家门口就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
“如今,天长、太和等9县(市)县域内就诊率已超过90%,天长的医共体改革经验还被国家命名为‘天长模式’,在全国推广。 ”谢瑞谨言语间透着欣慰。
在城市医联体建设中,改革新举措也不断推出。 2017年8月,合肥、蚌埠、芜湖3地开展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试点,为居民提供立体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首批高年资护士43名,分别下沉到22个社区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推进群众健康教育和基层带教工作,真正打通医联体到居民之间“最后一公里”。
“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建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机制,不断拓展医保作用空间,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进入第四季度,作为我省首批“三保合一”试点城市,合肥、蚌埠、滁州3地都在为启动运行的医保管理改革新体制而忙碌。今年,3个市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范围将继续扩大,其中新农合将达到150个病种、40%执行率。
“在深化医改中,医保处于核心位置,不仅调控着医院医疗服务行为,也调控着患者就医行为。”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表示。在持续深化医改过程中,我省着力建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和经办机制改革,不断拓展医保作用空间。新农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筹资标准、补偿方案、报销目录、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六统一”管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执行大病保险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12个和9个百分点,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省“按病种付费”,病种总数达800种,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住院按病种付费,按病种付费病人占出院病人比例达36%,全国最多。
37岁的定远县藕塘镇南店村大叶组村民赵某义,不幸患上慢性肾衰竭,2017年在当地医院共接受152次血液透析治疗,医药总费用高达79200元,经过新农合补偿64900元、大病保险补偿5580元、民政救助7920元,最终个人自付费用仅为800元,补偿比高达98.9%。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真是解了我们的大困难!”他的这份欣喜,来自我省实施的健康脱贫工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省最突出的脱贫障碍,是解决扶贫“硬骨头”的重要着力点。为实现精准脱贫,我省打出政策组合拳,在医保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群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政策,也就是设定“351”政府兜底保障线和慢性病“180”补充医保。在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下,2017年,贫困人口平均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3%,慢性病实际补偿比超过96%。
不断挺进深水区的改革正在努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地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对老百姓健康的全面管理,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于德志说。(来源:安徽日报)
【人人享有医保,户户幸福安康】
——更多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资讯您可以微信搜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hyxcxjmyb,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图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