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如何全面管理好您的心血管健康?1,2,3......

关注心血管健康,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并且随着老龄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上升。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属于慢病,可一旦发作急凶无比,“心”头大患甚至猛于“癌”,每耽误一秒救治都有可能致命。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健康威胁和全民健康道路上的重要障碍。如何从源头上做好防控,构筑全民预防体系,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患者也越治越多?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如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也是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间,介入治疗病例从2.7万增加到45.3万,增加了17倍,2017年治疗病例达到75万。但是十年间,冠心病发病率也从6.6%增加到12.3%,增加了差不多一倍。


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会越治越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韩雅玲院士分析认为,主要是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比如吸烟、血脂、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葛均波院士指出,目前近2.9亿心血管患者,平均每五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紧、进展快、致死和致残率高,尤为凶险。心肌梗死救治的效果和质量,不仅仅与心内科医生的工作相关,更与广大民众对胸痛疾病的认识程度有很大关系。


心脏健康对生命健康至关重要。如今,心脑血管疾病加速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更提醒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应该贯穿于全生命周期。但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三高控制达标率低、高危人群用药治疗率低,公众的防控意识还是很薄弱,社会公众对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意识还不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心血管健康的维护体系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对大众的心脑血管防治知识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心血管病风险,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高危筛查管理模式,鼓励患者门诊就诊时进行常规的心血管病风险筛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病风险,提升大众对管理风险的认知水平。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力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及教育科普工作在基层落地,日前,人民网·人民健康携手产学研医各方及天士力集团共同启动“心健康公益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进一步助推国家卫健委“胸痛中心”项目和中国医师协会“溶-会贯通”项目,集聚社会、行业和个人等各个层面的优势资源,有效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基层落地。


按照计划,在疾病科普和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方面,将广泛开展系列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心脑血管预防知识,举办健康科普250场次,印发宣传册60万份,预计教育公众百万人,举办学术活动300场次,60名专家学者将通过“健康大讲堂”进行权威科普。同时,还将借助世界健康日、世界心脏日、世界血栓日、中国心梗日,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急救知识,培训心肺复苏点击除颤等急救技术,预计教育公众3000万人次。


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掌握疾病常见症状


据2015年一项对我国96万多成年人的调查发现,真正具有理想心血管健康的人群只占0.2%。“所谓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包括了4项危险因素,4项健康行为。4项健康因素包括不吸烟、未治疗的情况下胆固醇少于200mg/dL,未治疗的情况下,血压小于120/80mmHg,未治疗的情况下,空腹血糖小于100mg/dL。”韩雅玲解释道。


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理想的体重、锻炼达标、健康饮食。调研发现,只有0.2%的患者生活方式达标。


韩雅玲指出,对健康生活方式和心血管健康因素重视得不够,注意得不够,预防得不够,成为我国心血管病不断发病率增高的非常重要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是不良习惯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导致的结果。虽然医生做了有效的急救,包括院前溶栓等,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还是要从生活方式的改善入手,包括饮食、运动、减盐、戒烟、心理健康等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张钲教授说,目前来讲,年轻人心血管疾病早发,与心理压力不无关系。学会如何面对周围的环境,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事情,如何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


除了强制控烟、医疗技术的规范化普及提高以外,他建议,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也有赖于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医生和科普专家要合力在权威平台上发声,让公众获得货真价实的科普,这是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最主要的一个目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韵岱教授建议,在健康教育方面,应该重视女性群体的推动作用。因为女性的健康理念,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健康理念的推广与落实,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理念的落实。


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公众还要掌握常见的疾病症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余再新教授提示大家,如果活动后,感觉到胸口有压迫一样的感觉,或者是心痛等等这样的,这就是典型的冠心病的症状。如果平时不头晕,最近活动或者休息的时候头晕,就要想到是不是高血压。如果突然出现了活动以后的呼吸困难,要想到是不是心脏已经发生了功能衰竭。了解了心血管疾病的相应症状,才能够争取及早就医、及早诊断。


韩雅玲表示,我们就是要通过广泛的公众教育,促进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的监测监控,血脂的干预监控,血糖的监测监控,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口服以及房颤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等等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地。


加速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普及实用的急救技能


目前,仅仅靠中心医院或者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和水平远不够改善基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或者救治面临的严峻形势。从数据来看,在急救上,家庭的延迟远远超过转运的延迟。一般情况下,一个心肌梗死的患者,平均在家里面待230分钟左右,大概接近4个小时。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多在夜晚或者凌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老人,怕麻烦子女,也怕麻烦别人,可能会等到天亮以后再去看病或者告诉家属,这样处理就耽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秘书长曾文明指出,我国每年50万例心脏猝死,救活率却只有1%。


“从急性心梗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呼救意识比较差。”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认为。


在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看来,要加强整个急诊救治的普及工作。在公众层面上普及心肺复苏的技能,渐而成为社会的共同行为,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地点救治身旁的心脏病患者。


如今,在一些发达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我们发现每个楼层都放置了一个AED(自动除颤器)。更可喜的是,大部分发达城市都设立了“每万人口要有多少AED”这样的目标。


另外,在每年的“1120中国急性心梗救治日”,全国上千家医疗机构和媒体都会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公众认识到胸痛救治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以及一旦有胸痛应该怎样处理。


“1120中国急性心梗救治日”更是提出了要在120分钟内完成有效救治,每个医务人员都有1120的救治准备,胸痛20分钟呼叫救护车要到位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提前了整体的救治时间,缩短了阻断缺血时间,缩小了梗塞面积,挽救了大片心肌,最终将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傅向华评价,“1120的救治意识是社会急性心肌梗死呼救的口号,也是一种呼吁,也是对急诊救治的一种工作责任。”


科普融入患教 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在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上,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利用治疗环节对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科普,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过去,医生只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下医嘱。现在的科室已经注意到患教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比如,每个星期对所有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上患教课,患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防控知识。在患者出院之前,会被告知出院后注意什么,怎样和医生保持联系。还有可以在导管室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导管室,患者很担心自己有没有冠心病,如果有的话,需要上几个支架,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搭桥等等,此情此境,医生的话患者最能听得进去。


此外,还要通过随访系统,定期对患者及其亲属开展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教育。通过科室预防行动点点滴滴的努力,全社会就会形成教育患者、爱护心脏、保护心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好风气。


胸痛中心建立急救标准 构建半小时救治圈


胸痛中心的建设为我国急救模式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胸痛中心通过多学科合作,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在临床救治中大大缩短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改善了救治效果,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临床愈后的目的。


葛均波院士介绍说,早在2000年开始,我们国家引入了院内绿色通道,是胸痛中心的一个雏形。而后在霍勇教授等一大批心血管院前急救和急诊专家的努力下,借鉴欧美胸痛中心的体系,结合中国的国情,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胸痛中心建设和认证体系。


据了解,2013年我国启动胸痛中心的自主认证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工作体系,包括组建了胸痛中心认证指导和工作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完善了评审流程,更新了标准版和基层版的两套胸痛中心标准体系,成立了胸痛中心总部、质控中心,4个区域认证办公室和2个再认证办公室。全国已经有26个省和50多个地级市成立了胸痛中心联盟,号召3500多家医院申请加入胸痛联盟的建设,号召3500多家医疗机构申请加入胸痛中心建设。目前有2800家医院已经启动了建设,562家胸痛中心已经通过认证。


余再新说:“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意味着面对心肌梗死的挑战,我们正在构筑一个很强有力的体系。”


曾文明表示,如果全国的胸痛中心建到5000家,就意味着每个县有一个胸痛中心,每一个地级城市有两到三家、三到四家,每个省会城市可能有十几家胸痛中心。意味着我们形成了胸痛中心的一张网,心肌梗死的患者不管身处何地,有半个小时救治半径就能到胸痛中心,对患者来说是极大的好处。


未来,以胸痛中心建设模式为蓝本,还将逐步推动房颤中心、心衰中心的建设,从而逐步建立我国心血管综合防治体系。


早期有效院内溶栓、30分钟内溶栓很重要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早期溶栓尤其两小时内的溶栓效果,并不比直接PCI(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差。在一定程度上,更早时间的溶栓甚至优于PCI,溶得越早、开通得越早,肯定效果越好。


“我们发现以溶栓为主的基层版的胸痛中心建设,整合我们内外医疗资源,在缩短总的心肌缺血时间,特别是达到有效早期院内溶栓、30分钟内溶栓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傅向华说,从中国广泛地域和可行性的操作上,溶栓是今后在整个全域领域,尤其基层和农村里面,特别是我们没有条件能够在120分钟做PCI的,立即采取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措施。


在基层胸痛中心的救治原则上,溶栓和PCI都要硬。PCI如果不能马上做,就马上溶栓。“如果我们能够把经验推广下去,能够把我们基层的胸痛中心建设好,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作为整体基层心血管救治或者防治上面的一个突破点,或者是一个新的理念方式,来推动我们全省以及带动全国的工作。”傅向华表示。


今天,我们看到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上,正在引导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普及心肺复苏和自动除颤急救技能,推动全国胸痛中心的从点成网的连接,从而实现各方共同配合,优化流程、缩短时间,提供最佳的、无缝衔接救治的良性机制。最后实现“无病要防,有病要治,急病要治,治完要康”的防治目标。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