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即大家熟知的“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巨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常可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全身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导致成年人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我国居民致残和致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仅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样知道自己有没有得糖尿病?怎样治疗糖尿病呢?下面,就向告诉大家介绍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在环境因素中,摄入食物中热量过多及体力活动减少所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显著改变。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娱乐休闲方式的改变,使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每日热量的摄入并没有相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在总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工作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些因素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遗传因素方面,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约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在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虽然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具有遗传基础的人也不一定会得糖尿病,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加重要。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
(1)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2)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外的各种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造成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各种遗传疾病伴发的糖尿病以及药物导致的糖尿病等等。
在成年人(>18 岁)中,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下:
(1)年龄≥40 岁;
(2)既往有空腹或餐后血糖异常者;
(3)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者(BMI≥28 kg/m2),特别是中心型肥胖者,即俗称“啤酒肚”(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有静坐生活方式者;
(5)一级亲属中有 2 型糖尿病者;
(6)曾经患过妊娠糖尿病或分娩过体重大于4公斤婴儿的;
(7)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但现在血糖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
(8)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9)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0)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1)、具有典型症状,同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五驾马车”是糖尿病综合防治策略,即饮食调整、合理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
1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
1、控制总热量: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体重、年龄、性别和体力活动情况来确定总热量,原则是使病人体重略低于或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一般老年人,每日摄人热量在1500~1800千卡,胖人宜减少到1200~1500千卡。其中碳水化物占总热量60%左右,相当于主食300~400克。粗杂粮中的糖类分解较缓慢,适于糖尿病人。还应供给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每日可吃瘦肉、鱼、蛋和大豆制品共150~200克,牛乳250克。吃汆、煮、蒸、拌、卤的菜比吃炒菜好,可以减少油的摄入。
2、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要充分:高纤维素食物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有利于平衡血糖。因此吃菜要吃带叶、茎类蔬菜,少吃根、块茎的菜。因进食量减少可引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应不足,故宜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类含果糖较多,血糖控制不好时最好免食。
3、防治并发症:糖尿病时脂肪代谢紊乱,血脂高,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快。食物中必须控制胆固醇含量,一般不超过300毫克/日,相当于每日一个鸡蛋。少食或不食动物油脂及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类食物。糖尿病病人还易并发肾功能不全,要经常检查尿蛋白。
2合理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任何人都需要运动,糖尿病除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外,运动也尤为重要。
首先,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其次加速脂肪分解,减轻体重,改善脂代谢,有利益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最后可增强体力及免疫功能以及减轻病人压力和紧张情绪。糖尿病运动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有氧运动为主,步行是最佳方法。运动时间为20-60分钟,每周3-5次,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出去运动要随身携带糖块,以免低血糖时备用。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按作用的机理共分为九种,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酰脲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酶抑制剂九大类多个品种。
1口服降糖药
1、磺酰脲类
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2、双胍类
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3、 α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
通过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6、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提高一种被称为“肠促胰岛激素”GLP-1的生理机制减少GLP-1在人体内的失活,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来调节葡萄糖水平。目前二肽基肽酶已有多个产品上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7、GLP-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多肽,GLP-1受体激动剂是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两种主要的肠促胰素。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分泌、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具有减轻体重作用,并且可能在降低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前景。2005年FDA批准皮下制剂使用,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适用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等联合应用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人。
8、SGLT-2抑制剂
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她通过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清除率降低血糖。可减弱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多余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一把双刃剑副作用较多生殖道霉菌感染几率增加4-6倍,泌尿系感染,FDA警告:SGLT2抑制剂导致严重的泌尿道感染风险及脱水。有坎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1、普通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由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引起过敏反应、脂质营养不良及胰岛素耐药,不宜长期使用。
2、基因工程胰岛素
基因工程胰岛素由非致病大肠杆菌加入人体胰岛素基因而转化生成,其结构、化学及生物特性与人体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与动物胰岛素相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营养不良。
3、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诺和灵N、优泌林N)
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菌产生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为中效胰岛素制剂。用于中、轻度糖尿病,治疗重度糖尿病患者可与正规胰岛素合用,使作用出现快而维持时间长。
4、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
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又称中性人短效胰岛素,结构与天然的人胰岛素相同,可减少过敏反应,避免脂肪萎缩及避免产生抗胰岛素作用。血液中胰岛素的t1/2 仅几分钟,因此胰岛素制剂的时间作用曲线完全由其吸收特性决定。
5、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诺和灵50R、优泌林30R)
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为可溶性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以诺和灵30R为例,含30%可溶性胰岛素和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可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6、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门冬胰岛素为一快速作用的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其氨基酸发生了改变,阻断了胰岛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六聚体和二聚体能迅速地解离为单体而有效地吸收,迅速发挥降糖作用,不需在之前很久就注射,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
来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