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古时雅称“延寿客”,《神农本草经》所载称之为“鞠华”。菊花又有甘菊、真菊、家菊、甜菊花等别名。
菊花品种极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菊花的品种多样(“九百种”),强调入药须选择单叶味甘的菊花。他说:“菊之品九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其茎有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
菊花更有多方面的用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中载:“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jiǎ,音甲,古代铜制酒器),骚人餐其落英。”
菊花是以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入药。沿用至今,按药材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药用菊花主要分为四大品种,即亳菊、滁菊、贡菊、杭菊。
亳菊
主产安徽亳州,品质最佳。
滁菊
主产安徽滁州,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誉。
贡菊
产于安徽歙县,又称徽菊。
杭菊
主产于浙江桐乡等地,又有杭白菊与杭黄菊(黄甘菊)之分。
贡菊花朵雪白,花心呈绿色,由于贡菊没有经过蒸制,较多保存了菊花原始的味道,泡时间长了,茶水会变成绿色。贡菊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能缓解眼疲劳,维护眼睛健康。贡菊花茶对肝火旺盛、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又被习惯性称为徽菊,是作为茶菊的一种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该类菊花主要产于我国的安徽歙县一带。据文献记载,贡菊最在是在清·光绪22年,也就是公园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一带引入,随后逐渐成为了该地区具有一定特色的道地药材。
杭菊主要分为黄菊与白菊两种,黄菊一般情况下习惯药用,白菊习惯茶用,随着近年来,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该类菊花已经成为一种茶药兼用之品。据相关文献对该类菊花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大约400年。杭菊主产我国的桐乡。
杭白菊未开放的花蕾叫做胎菊,堪称上品之作。胎菊色泽金黄、味道纯正浓烈,有花蜜的清香,泡多久花瓣都不会散开。作用和杭白菊差不多,但要比杭白菊寒。另外,比胎菊再小一些,完全没有开放的菊花花蕾加工后称为菊米。
滁菊是菊花中花瓣最紧密的一种,花瓣晶莹玉白,花蕊金黄,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该类菊花以药用而闻名。早在 1862年的《本草害利》中就已经有关于该类菊花的记载,可见滁菊出名已经至少有150年的历史。《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滁菊可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明目等肝阳上亢者饮用。
亳菊是药菊中的一种佳品。早在 1760 年的《百草镜》中就有亳州产有白色的菊花的记载,据此推断,亳菊的栽培历史至少已经有240年左右。该类菊花的产地在亳州的东南沿涡河一带。上世纪的90年代以后,集中分布在亳州辛集和大寺一带。亳菊具有疏风散热,解暑明目的效果,多为春、夏两季用药。
取中药精华
弘国粹文化
贝尼菲特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