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这种病比血糖升高更可怕,严重会致残、致死!糖尿病人都要知道~

在“慢性病大军”里,糖尿病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了。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觉得,自己平常也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就是测出来血糖高点儿,完全不影响生活,所以没必要太在意。


其实,糖尿病更像是一个“沉默的杀手”,虽然症状不显,是一种可以致残、致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隐藏的杀手



事实上,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并非高血糖本身,而是来自高血糖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据统计,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否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判断糖尿病病情轻重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病人因为血糖高和胰岛素抵抗,血管壁会有广泛的损坏,与无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的突发事件,如心梗、脑溢血、脑梗塞等。


2糖尿病神经病


神经病变会让患者痛苦不堪,瘙痒、刺痛、钝痛、剧痛等等。往往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痛感尤为强烈;


而有的会让患者的温觉、痛觉消失,针刺、火烧都没感觉。


一些糖尿病足病的患者就是因为感觉消失而造成外伤感染、溃烂,甚至截肢。如果患者性神经受损,就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3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和神经病变有关系,和血管病变也有关系。


神经病变使患者感觉消失而造成外伤感染、溃烂,难以愈合,甚至截肢。


血管病变使肢端供血不足或者缺血,很快脚趾变黑变干,出现坏疽。坏疽一出现就要截肢,越截位置越高。


4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早期患者自觉腿发软,浮肿(一压一个坑),小便中有泡沫,腰酸等等。


一旦进入后期以后,就目前医疗技术水平而言,基本没有逆转可能,进而就是肾衰、尿毒症等直接威胁生命。



5糖尿病眼病


眼睛是微血管极其丰富的器官,而且眼病的出现往往不易察觉。


一旦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眼前总有蚊子在飞,视力迅速下降,看直线为折线,不管看什么东西都发红等等,说明视网膜有了明显的病变,不及时治疗易引起失明。


6急性并发症


如合并感染、高渗综合症、酮症酸中毒等。



并发症可预防



糖尿病并发症逆转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却是可以预防的!


今天小郎中就为您分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付国兵主任医师推荐的3种养护操,帮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糖尿病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为:脚凉、发麻、疼痛、肿胀。


△视频来源:cctv健康之路


2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眼病早期症状:夜盲、视物不清、白内障。


△视频来源:cctv健康之路


血糖稳定同样重要



长期高血糖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血糖控制越差,这些并发症出现得越早、也越严重。


很多人仅把血糖值作为评价病情的标准,实际上,血糖波动对身体的损害更大。


换句话说:血糖波动越大,患并发症的几率越高。所以,糖友不仅要降糖,更要稳糖。


中医将高血糖分为三个基本的症型,人的体质不同症型不同,调理高血糖的方法也不同。


1脾虚证:“懒”出来的高血糖


糖尿病和脾功能密切相关,人吃进去的东西要靠脾胃来运化。如果脾虚了,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人就会变得没有劲。


从而出现食少腹胀、便溏、乏力气短、消瘦、肥胖浮肿、舌苔淡白等症状,


这类人最宜食用——补气健脾粥:


用料:薏仁30克、干姜10克、大枣4枚


做法:


①取薏仁30克,下锅煮开。

②然后放入干姜10克,约5至10分钟之后将干姜捞出。

③放入掰开的大枣4枚,5至10分钟之后取出,只留下薏仁,熬至绵稠即可。


【注意】对于脾虚的高血糖患者,可以尝试辅助调理。容易上火、消瘦、便秘的人不建议食用。



2肝郁证: “闷出来的”高血糖


人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压力、焦虑、脾气大,同样会使人患上了糖尿病


此类人多有郁郁微烦、形体肥胖,或有胸胁胀痛、便秘尿黄、有时头痛、舌苔黄白等症状。


这类人最宜常喝——五郁茶配方:


用料:草决明10克、枸杞10克、玫瑰花3克、杭菊花3克、牛蒡6克、薄荷3克


【注意】没有肝郁气滞的人不建议服用。脾虚证型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合服用。



3痰湿证:“吃”出来的高血糖


很多人都喜欢吃油腻肥厚的食物,甚至有人无肉不欢,顿顿吃肉,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糖尿病


这类人多形体肥胖、有皮下多发脂肪瘤、头晕目眩、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身体重着、神疲嗜卧等症状。


针对吃出来的高血糖,最好给它揉下去:


穴位: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



位置:肚脐眼向上两寸的位置为下脘穴,肚脐眼向上四寸的位置为中脘穴,肚脐眼向上五寸的位置为上脘穴。


方法:找准穴位,三个穴位分别顺逆时针各按揉五十次,再用手掌围绕脐周顺逆时针各揉50次。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论是单纯患了糖尿病或是已经出现了并发症,一定不要心存侥幸,定期体检、发现后及时治疗才是硬道理。

来源:邵逸夫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底部随手点赞呦↓↓↓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