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滹沱河畔的华药昂首阔步
千般磨砺只为挺起民族的脊梁
踏平坎坷拨云见日出
你是拒绝病痛的大爱之都
为国制药播撒人间遍地幸福
不忘初心,不畏前路
品者质行奋进在新时代之路
1953年华北制药厂的筹建工作在石家庄尘埃落定,五年后华药的顺利投产划时代地结束了我国抗生素依赖进口的历史,而命名为XP-58-01青霉菌株的选育成功,开启了抗生素工业化生产的新纪元。曾经无比精贵的青霉素,因为华药而惠及全国,因为有了抗生素,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增加了十年。因为有了华药,奠定了河北石家庄全国制药工业基地的雄厚基础,华药也因此被誉为“共和国医药工业长子”“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恰逢华药建成投产60周年。回溯历史足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时代的幕布,华药的发展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行走在改革时代的大背景下,市场化的决策思路让华药的发展充满了韧性。二十年谋势而动,二十年顺势而为。新开拓的预防药物、康复药物在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股后劲之势,使得华药长期荣登中国医药行业百强榜。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
到“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工艺试验很顺利,可‘试车’遇到了很多问题。发酵罐从进到出整个过程中,我几天几夜都没有睡觉,直到青霉素成功产出。令人惊喜的是第一罐就达到了1800个单位,而原本的设计单位是1500个单位,连前苏联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是1958年担任华药101车间实习主任、后任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齐谋甲的回忆,当时他是华北制药厂唯一具有青霉素研制生产经验的人。华北制药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项重大工程之一,当时我国的抗生素生产基本上是零,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医疗需要和抗美援朝的战争需要,而抗生素进口渠道又被西方国家封锁,所以“一五”期间国家把发展抗生素生产列为医药的战略重点。
华药本着为国制药、为民制药的使命和担当,先后选育出我国第一株青霉素、链霉素菌种,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使“价比黄金”的青、链霉素成为百姓的常用药,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随着华药研发和生产力量逐渐强大,其抗生素产品囊括了市场上大部分品种。
华药虽然以青霉素起家,但面临患者用药习惯和疾病谱的改变,不抱残守缺,在制造优质低价的精品青霉素的同时,开拓新的治疗领域,将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用药、代谢类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用药作为研发的重点方向,在大健康事业的发展上后劲十足。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品研发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2012年国家重点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华药作为领跑者在疫苗和抗体药物方面加大了研发投入,并成立了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了从抗体药物前期筛选到分子成药的全链条功能,可以实现以抗体药物为代表的系列生物技术药物的实验室研究及中试产业化。
“我们这个实验室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孵化能力非常强,已经成功孵化了两个生物制药公司。”现任华药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志明作为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对生物制药抗体药物研制信心十足。
华药依据国家对抗体药物的战略规划,以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为平台开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性和免疫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已获得了Ⅲ期临床试验批件,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品种,华药有望成为重组抗狂犬病毒单抗药物首家上市生产企业。免疫抑制剂在消费者中认可度较高,华药一直关注民生药、低价药,降低了家庭负担,成为了货真价实的民生药。
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三个条例”发布
到国企改革
“那时的华药因动力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适应市场变革,处在‘马鞍型’低潮期。”1984年9月我国开始试行厂长负责制,接任厂长的王汝霖对当时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
华药作为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时任厂长王汝霖深知企业发展必须跟上市场步伐,他从调整产品结构入手,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分包装优势,从青、链霉素制剂中增加利润3119万元。198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三个条例的通知(中发〔1986〕21号),即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三个条例,厂长负责制度开始在全民所有制中全面实施起来,华药更是信心倍增。
华药强力推行“四创”“三岗”管理法,把包括党政工团在内的年度指标作为方针目标,逐级分解到分厂、车间、班组,再通过“上岗、在岗、下岗”的三岗管理法,将任务指标落实到每位职工身上,结合“创文明车间、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个人”的四创评选活动,激发职工热情、调动干劲。“四创”“三岗”管理法与经济挂钩,让每位职工有目标、有竞争、有奖励、有干劲,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高涨。领导体制转换的有效过渡,使华药厂连年成为双文明单位,王汝霖以其突出的业绩被推为石家庄市劳动模范。1987年王汝霖立下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经营责任状,带领职工通过节劳挖潜、大打青霉素“翻身仗”和各种双增双节途径,使企业利润总额第一次突破两亿元大关,成为了华药腾飞猛进的创优高产期。
随着原料药的迅速发展,利润越来越高,制剂生产却步步落后,市场上青霉素制剂与原料药并不匹配,王汝霖意识到这将会影响到华药未来的发展,他决心把制剂的短板补起来。“这一提议,当时遭到了多数人的反驳,反驳的理由不容置疑,一是制剂线生产用人太多,二是制剂技术含量低。”当时参与筹建制剂114车间的华药副总工程师程连芳对此记忆深刻。但是制剂线用人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半自动化的提升不断减少,而制剂更需要过硬的技术,王汝霖力排众议,率先引进了德国BOSCH公司的粉针分装生产线。随着投产成功,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便把全部投资收回。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先泰公司在投产后生产的氨苄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产品很快抢占了市场份额,2017年制剂销售占比首次达到74%。
1992年8月,华药率先在河北省企业中进行股份制改革;1994年1月14日,华药社会公众股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华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1996年1月1日,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至此,华药实行了近40年的工厂制宣告结束,开创了大公司、大集团发展的新纪元,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华药进一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近年来,理顺了集团、股份管理运行机制,规范了议事决策管理。华药通过改革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推进总部机关机构改革和权力下放,激发了内在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构建了“10+6+N”业务管理组织架构,10家重点骨干公司是企业核心竞争资源,制剂药、农兽药、大健康等6个事业部实现内部资源整合运营,N家控股参股企业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华恒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实施骨干员工持股,提高员工的市场意识,实现核心骨干员工与企业发展捆绑、风险共担,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运营体系,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
从1982年GMP试点
到“质量永远第一”的誓言
1982年《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经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审核后,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其实华药早在1980年就被选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颁布前期的试点单位,华药内部亦掀起了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热潮,短短两个月全厂培训覆盖率超过90%。
“每位中高层管理者都要学习,学习绝不是走形式,是要真理解、真弄懂。”曾担任过教育员的张建国回忆说:“现在很多公司管理人员的质量理念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当时华药按照管理规范对车间工艺、设备以及质量检验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尤其按照GMP要求,对生产车间更衣、洗手、通风等小细节都进行了最严格的管理。
“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模式,是以三个规范即GLP、GMP、GSP为基础,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以教育培训为起点,以方针目标管理为主干线,以经济责任制做考评。”当时正处于改革浪尖上的王汝霖在华药探索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把药品开发质量和药品供应服务都纳入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中来。
王汝霖更把提高药品质量的思路放到了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活动中,他把QC小组生动地比作“加油站”,更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车轮”,在华药发展历史的展室中依然保存着一张名为《1981年QC小组成果发表会》的老照片。华药的QC小组活动持续开展了38年,38年来,坚持每年在集团公司召开两次QC成果发表交流会,累积完成75次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交流,多项优秀成果受到表彰,并在全公司进行了推广。38年的QC小组活动实践助推了公司质量管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质量问题,对公司的质量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加强了领导和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更让研发、生产、销售员工认识到从研发质量、操作质量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提高了华药的整体质量水平。华药对《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的推行奠定了其在行业中质量和管理的相对优势,也让华药囊括了当时所有国家级奖励:1982年荣获省质量管理奖;1985年荣获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和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1986年在全国医药行业第一家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现代化管理法实施几年后,华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工业总产值增长87%,抗生素总产量增长44%,利税增长73%,抗生素的36项主要技术指标中25项居国内第一,领先率88.9%。
从随后的1988年、1998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到现行的2015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华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都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药品质量源于生产和设计,现在华药药品生产制造中较大程度地引入了智能制造。华药新制剂分厂在无菌小容量注射剂和冻干粉针剂生产线使用了进口全自动灯检机,每一个摄像头每秒快速拍照25张照片,照片被传递给图像处理器,并对异物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在线自动称重系统,内包装线是由德国麦迪西公司设计制造,自动检测药品灌装、装盒、装箱是否有不足,称量精度达到了0.001克;外包的自动称重系统精度也达到了0.1克,即便少装一张说明书也会被立刻剔除,有效实现了过程的全面质量管控。
近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2018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华药“无菌粉针及口服制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称号。华药始终将“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作为企业宗旨,药品是特殊商品,质量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用药安全的基本底线。
从制药工业化
到新《环境保护法》颁布
“1982年5月在厂区东侧建立三废治理基地”,1988年出版的《华药三十年厂志》如此记载,华药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建立。随着华药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华药不断完善公司内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制度,上世纪80年代重点解决了丙丁废醪液的治理工程,利用产乙酸菌和甲烷菌发酵产生沼气,并设计管道到华药生活区,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家对原料药制药企业的废水达标排放列入重点污染源,华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第一个突破的是青霉素废水,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技术研究,1994年技术基本成熟,上世纪90年代末在公司内部上生产装置,当时是国内第一个处理青霉素废水治理工程。到本世纪初,华药完成了四环素废水、半合抗6-APA废水、土霉素废水、HB除草剂废水等处理实验研究工作,并将实验成果成功地运用到大生产中。
2015年1月新《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华药作为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药很长时间都是华药的看家品种。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华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确定了产品转型的战略目标,减少污染性大的原料药生产,持续创新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积极发展大健康消费品等业务,增加制剂药比重,以战略布局为绿色生产铺路,转向以制剂药生产为主的绿色运行。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和实施,华药积极开发环保新技术,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十三五”水专项科研课题《制药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参与完成了国家863科研课题《污水碳氮硫同步脱除技术研究》。
酶法工艺替代传统的化学合成法,最早被华药用于探索实施“低碳制药”。通过酶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原料药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减少了有机物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酶法阿莫西林,生产过程不再使用有机溶媒,酶法头孢氨苄溶媒使用降低90%。华药不断强化环保主体责任意识,坚定走绿色制造之路,力图在环保之路上做行业的领跑者。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华药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新起点上,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秉承“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的企业宗旨,让华药发展历史的车轮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目标快速前进,奏响新时代中国制药工业最强音。
【图片来源: 党委宣传部】
【本期编辑 常青】
华北制药品质文化核心理念
企业宗旨 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
企业使命 一切为了人类健康
企业愿景 打造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的
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建设美丽
新华药
核心价值观 责任引领 品质卓越 和谐包容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