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向患者付真心,医疗机构为员工遮风雨。
记者|宋攀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当前,以卒中中心为代表的5大中心建设是落在县级医院肩上的重担。如何让中心建设在医院落地?落实中心建设的难点和关键是什么?为启迪思路,交流经验,《中国县域卫生》以卒中中心为例,专访3家医院管理者代表,共话中心建设时代下的医院推进策略。今天,推出第三家医院代表——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任友权的管理心得和体会。
以下为任友权于11月16日在“4C-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基层医院训练营”项目总结会上的采访实录:
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任友权
1
循证医学落地
《中国县域卫生》:推动卒中中心建设,可以为医院规范诊疗带来哪些变化?
任友权:以前,由于医学知识更新不及时等多种因素,针对脑卒中的治疗,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方式通常是入院后给予患者检查、输保护液。而实际上,输保护液并没有使患者取得确定的效果。如今,通过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将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诊疗措施运用到了患者身上,真正帮助患者。
实践中,县级医院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可遵循的系统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推动的卒中中心建设;另一个是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脑防委”)主导的卒中中心建设。这两个系统追求的目的是一样,均是追求脑血管疾病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工作中,我们的感受是在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指导下,县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有助于达到国家脑防委对县级医院卒中中心的指标要求。
2
溶栓、取栓不再高不可攀
《中国县域卫生》: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卒中中心建设给您所在单位带来的诊疗提升情况?
任友权:自2015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以来,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我院卒中诊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取栓的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上。
以前提起溶栓,我们基层医院第一感觉就是有风险,不敢做。动脉取栓更加不可想象,基层医院从心理上就认为那是上级医院做的工作。而现在,通过卒中中心建设,我们自己也可以娴熟地掌握这些技术了。
2016年,我院开始开展静脉溶栓治疗,2017年底开展动脉取栓。患者受益非常明显。突然昏迷的卒中患者,经取栓治疗后不仅清醒了,还能正常生活。这给医务人员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
这也是国家 “强基层”政策的目的。心脑血管病救治有时间窗。如果转到上级医院,很多时候是来不及的。提高基层医院就近治疗能力刻不容缓。每个地区都要掌握这些技术。这些技术并不是什么尖端技术,只要县级医务人员用心学,都能掌握。
3
医院要帮助纾解医生压力
《中国县域卫生》:我们了解到,目前,很多县级医院还没有开展取栓工作,您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任友权:确实,很多县级医院现在还开展不了取栓。取栓是一项技术活,必须在血管造影、人才储备等相关工作支持的基础下才能开展。据我了解,一些开展取栓的医院,是请上级医院专家来取,时间窗不允许,也不是很成功。此外,取栓的风险很大,一旦出现意外,有可能造成患者脑出血、死亡等不良后果。再加上取栓的医疗费用也高,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起来,面临很大压力。
也正因此,院方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既然是这么实用的技术,可以帮助到绝大多数的患者,医院就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医生承担意外风险。出现问题,院方要敢于为医生遮风挡雨。我们医院取栓进行了很多例,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不好的,但至今没有出现1例医疗纠纷。一些患者看到医生为了帮助他彻夜不休息,即使出现了意外,也会表示理解。
不可否认,当今医患关系是紧张的,但如果付出真心和热心,绝大多数情况还是可以获得患方理解的。
精选阅读
编辑:七宝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