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科技人物 | 李太生:有了中国指南 艾滋病已经变成“慢病”

科技人物


有了中国指南 艾滋病已经变成“慢病”


——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

 

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感染内科副主任和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感染疾病专家和艾滋病专家。1997年在国际上提出了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艾滋病治疗项目负责人。在“科学”,“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他引5610次;获奖无数依然改不了他孜孜不倦对艾滋病科研的热情。

 


“我首先是一名医生,临床一定要做好。解决实际问题,为患者服务。但作为科学家,还要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李太生

 

1963年,李太生出生在豫晋冀三省交界的河南林州,当时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他6岁的弟弟被误诊而丧命。这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念。



留学:打开艾滋病患者“希望之门”


1993年,受教育部公派,李太生赴法国进修感染与热带病学科。他在被称为“感染学帝国”的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附属居里医学院主攻艾滋病研究。


1996年初,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提出以“鸡尾酒疗法”治疗中早期艾滋病患者。但标志免疫能力的CD4细胞数目小于50单位的晚期患者免疫功能永远不可逆转,这一理论在当时被普遍公认。



进修学习期间,通过悉心观察实验室数据、结合临床比对,李太生发现,恰当的药物搭配也可能对晚期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作用。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终于在1997年,与导师奥特朗共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正式提出了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理论。这一发现被认为在艾滋病治疗上打开了希望之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艾滋病晚期患者也有可能获得新生!



回国:制定艾滋病治疗“中国方案”


1999年,李太生获得博士学位,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国家把我送出去,1个月花费4000法郎,当时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在农村可是43个农民1年交的公粮。”李太生说他感恩国家,必须回国。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面临着艾滋病增长、传播的严峻局势。然而,刚回国时,相关研究条件极为落后。“具备什么条件就干什么事,不具备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三四年时间里,李太生跑遍所有艾滋病流行区,举办基层技术骨干培训班,宣讲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


进入21世纪,全国防艾形势更加严峻。2004年,国家开始发放免费药物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但当时国产仿制药物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体质,毒副作用较大。研究适合中国人体质治疗方案的重任,落在了李太生身上。



李太生筛选了在艾滋病治疗方面有一定基础、病人具代表性的地区作为试点,反复比对各种药物治疗效果,最终优化出两个方案,在全国推广。国产新药问世后,疗效与进口药相当,但价格仅为进口药的六分之一,做到了“质优、价廉、效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从此有了“中国方案”。


李太生带领中国艾滋病临床研究团队,使中国艾滋病病死率从2003年的22.6%降至2014年的3.1%,10年间直降86%。中国的抗艾治疗方案成了迄今为止国际范围内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模式。


2018 年 7 月 27 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感染病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正式发布,中国有了自己的艾滋病诊疗方案。

 

艾滋病诊疗「中国方案」最新进展


艾滋病治疗的中国方案是根据中国人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中国可及的几种药物为主所组成的艾滋病治疗方案。



李教授带领的协和团队于 2013 年开始使用雷公藤进行对慢性异常免疫激活的干预研究,发现应用雷公藤多苷的免疫无应答患者 CD4+T 细胞计数显著升高,CD4+T 细胞、CD8+T 激活水平下降。同时雷公藤多苷还有副作用小、大多可逆、安全性好的优点。2018 年 3 月全球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CROI)大会正式公布了雷公藤多苷提升免疫重建和降低免疫激活作用水平。这标志着我国本土的创新研究已被国际认可、成功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有望成为攻克艾滋病难题的新方案新策略,同时随着个体化治疗提高,兼顾疗效和安全性。根据不同药物发生毒副反应的特点和时间点不同,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用药方式,可以实现艾滋病患者长期服药生存,使艾滋病成为一种慢性疾病。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