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春风杨柳万千条丨江西奋力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纪实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2018年12月14日《江西日报》A4版


春风杨柳万千条

——江西奋力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纪实


灭螺

亘古不变的赣鄱浩瀚之水,成就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昼夜交替的潮涨潮落,千百年来诉说着赣鄱大地的沧桑与兴荣。这生命之水,这历史之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江西儿女,也为这16.7万平方公里的人杰地灵之所带来了血吸虫病的无情肆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江西血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2015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到2018年10月,全省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17个消除了血吸虫病,9个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13个控制了血吸虫病传播;全省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与解放初期相比,患病人数下降了97.67%,钉螺面积压缩了51.77%,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卫生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农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江西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评估汇报反馈会在昌举行


历史回顾:

60多年血防路曲折前行 

江西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血吸虫病在我省一度广泛流行,成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60多年来,江西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是1950年至1985

实施以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阶段。该阶段,我省主要开展大规模摸底调查,建立血防领导小组和防治专业机构,制定防治规划,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群众运动,实施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在鄱阳湖区,结合大规模农业开发,实施围湖垦种、矮围堵汊、蓄水养鱼灭螺、围垦灭螺、大区域飞机药杀和机耕灭螺等;在丘陵地区,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采取土埋、铲草堆肥、火烧、水改旱、药物等方法进行灭螺。在开展钉螺控制措施的同时,积极治疗病人病畜,开展个人防护、粪便管理及安全用水等各项措施。该时期,全省血吸虫感染率、病人数、钉螺面积均明显下降。余江、上犹、上高、德兴、上饶、贵溪、景德镇、奉新、婺源、泰和等10个山丘型流行县(市、区)陆续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丰城、湖口、德安、九江等4县市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21985年至2003

实施以大规模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阶段。该时期,全省不少地方尤其是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回升,血吸虫病病人从1985年的6.7万人猛增到1990年的18万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从441例增加到1005例,钉螺面积从6.26亿㎡增加到7.48亿㎡。这一阶段,随着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吡喹酮的应用,血防目标从疾病消灭调整为疾病控制,全省实施以大规模人畜同步化疗为主,辅以健康教育和易感地带灭螺的防控策略。特别是1992年至1998年,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患病状况明显改善,山区的防治成果得到巩固。全省流行区人群平均感染率从1992年的7.61%下降到1998年的2.67%,病人总数由21.8万人下降到14.5万人。安义、南昌市高新区、南昌市昌北区、九江市开发区、浔阳区、武宁、广丰、万年、高安、万安等10个县(市、区)在这个时期相继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进入21世纪后,受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再次有所回升,表现为病人居高不下,钉螺扩散明显,已达标地区出现新疫情,有进一步向城市蔓延之势。全省血吸虫病病人总数、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数和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数由1999年的11.5万人、2538人和48人分别上升到2003年的13.12万人、3659人和126人,钉螺面积则由1999年的6.83亿㎡上升到2003年的7.75亿㎡。这一阶段由于钉螺孳生地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单纯化疗措施不能有效预防再感染,人群和家畜重复感染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高度流行地区,防治成效难以巩固和持续。

3是2004年至今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阶段。该阶段,面对疫情回升态势,江西提出了“控制疫情、缩小疫区、最终根治”的战略目标,成功探索并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针对主要传染源耕牛,在鄱阳湖区14个县69个乡镇开展了传染源控制综合示范区和推广区建设,实施耕牛淘汰、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针对重点人群,在湖区设立32个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渔船民定点检测和防治。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省血吸虫病病人数从2004年的13.2万减少到了2015年的1.15万,下降了91%;人群粪检阳性率从2.85%下降至0.004%。全省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实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和传播控制的目标。


鄱阳湖南岸片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启动


成就亮点:

血防史上的江西经验

江西60多年血防工作实践证明,坚持党和政府领导、各部门综合治理、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是做好血防工作的根本保障,“第一面红旗”和“伟人诗篇”给予的巨大鼓舞是血防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一支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专业队伍是实现血防目标的重要力量。

有力的组织保障与政策机遇。1955年至1987年,血防工作由省委直接领导,各级党委均成立血防领导小组,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全党、全民开展防治运动。1988年,血防工作纳入政府管理,成立了省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把血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重大民生工程,颁布《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着力构建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防控体系和“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为江西消除血吸虫病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行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完备的防控和监测体系。江西39个流行区县(市、区)均设立了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其中独立血防机构32个。全省还拥有一支1800余人的血防专业队伍,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血防人,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防控体系和监测体系,为江西消除血吸虫病提供了机构保障和人力支撑。

明确的防治重点和防治策略。近年来,全省通过39个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和16个省级监测点的持续监测,结合2015年开展的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分布态势抽样调查和2016年全省钉螺普查,掌握了当前全省血吸虫病超低位流行的态势,明确了鄱阳湖区15个传播控制县为重点防控地区,主要传染源耕牛、渔船民、流动人群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疫情态势,江西制定了《“十三五”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血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为江西消除血吸虫病奠定了超低疫情基础和防治策略支持。

丰富的防治历史经验。江西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为全国血防提供了样板。20世纪50年代,余江县首创了“开新填旧、裁弯取直、土埋灭螺”的办法,探索出了山丘型流行区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消灭钉螺的防治经验,树立了中国血防第一面红旗。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看到余江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光辉诗篇,激励着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21世纪初,进贤县被定为国务院血防办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县之一,实施耕牛淘汰、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草洲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传染源控制措施,成功探索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6年在余江召开的全国血防会上,该综合防治策略被确立为新的血防策略,在全国推广。2016年,围绕实现传播阻断的目标,南昌市新建区和瑞昌市分别建立湖区和山区传播阻断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巩固传染源控制成果、加大各部门综合治理力度、深化健康教育宣传、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等措施,探索江西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新路径。江西丰富的防治经验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夯实了消除血吸虫病的基础。

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一面红旗”和“伟人诗篇”发端于江西,其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持续发力,已成为江西血防的精神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西血防人朝着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迈进,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全省血防系统有53个集体、346名个人获得全国性表彰,其中全国劳模4人。老一辈代表有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老所长张绍基,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卫生专业领域“又红又专”的第一人;新时期代表有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林丹丹,1994年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卫生院陈凡经坚守血吸虫病流行区40余年,2012年被评为10位“全国最美乡村医生”之一;上饶县血防站站长曾建芳带领干部职工走出了一条预防与医疗综合发展的路子,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荣获“中国好医生”称号。

中国血防纪念馆


血防新路:

全力打好消除血吸虫病攻坚战  

当前,江西血吸虫病防治进入了新时代,“健康江西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吹响了攻坚制胜的号角。全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血防机构高度重视,努力应对困难和挑战,齐心协力,再送“瘟神”。

凝聚精神动力,坚定血防事业信心。以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为契机,江西大力开展血防文化建设,宣传血防成就,弘扬血防精神,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血防文化建设自2017年5月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和成果。相继出版了《春风杨柳万千条——江西血防60年》画册、《赣鄱血防情》文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经验》专著;制作播出了“血防人走进直播间”科普片和“送瘟神见证者”纪录片20期,300分钟;汇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论文和科研成果集;组织媒体采风,刊登了《青山着意化为桥——江西血防一甲子记事》报告文学;组织编排文艺节目,纪念《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及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又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送瘟神,共筑健康中国梦”血防系列宣传活动。特别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大力支持下,余江血防纪念馆升级改造为中国血防纪念馆,立足余江、反映全国、面向全球,集展示、收藏、科普、宣传功能为一体,成为新时代血防事业助力健康中国的综合展示馆。通过系列血防文化建设和宣传活动,营造了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的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坚定血防事业自信。

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治理。流行区各级政府强化血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血防工作绩效考核,保障血防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强化依法防治,进一步完善有螺地带禁牧长效机制,加强禁牧督查监管,巩固传染源控制成果。开展省内血防春查、血防驻点督导。将晚血救治纳入省政府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流行区血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新农村建设、爱国卫生运动和其他重要建设项目,将血防工作纳入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重大规划和格局之中,有效整合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资源,投入到重点流行区重点村,集中力量打好消除血吸虫病攻坚战。

实施精准防控,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江西血吸虫病低流行态势为实施精准防控,实现血防工作由大规模防治向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在掌握当前各地血吸虫病病情、螺情、传播特点、防治措施与技术及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有限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和监测工作。精准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在巩固耕牛淘汰,封洲禁牧等传染源控制成果的同时,加强传染源的监测与响应。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潜在传染源存在的传播区域、传播水平和传播能量等动态信息,并及时预警,实施有效防控。强化对渔船民等水上作业人员,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及游客等流动人群的监测,完善渔船民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易感地带家畜的监测,探索家畜传染源监测管理机制。不定期开展高危环境、高危流行因素调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隐患,严防突发疫情发生。进一步加强病例报告和病例管理,及时、规范血吸虫病病例的网络直报、核查、治疗、追踪等工作。

签订合作协议

加强科研与对外交流,发挥省级专业机构的领头羊作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积极发挥省级专业机构的领头羊作用,已针对寄生虫病防治事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发展战略,即同步围绕2030年消除目标抓好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提高专业指导能力;同步转向其他重点寄生虫病、热带病防治、科研和市场开发,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依托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协作创新”寄生虫(血吸虫)病工作机制平台、借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江西科研培训基地”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热带病防治现场研究及研究生培训基地”挂牌成立,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和防治能力,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省级领先学科,加强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监测与预警等适宜防治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中非卫生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中非机构合作消除血吸虫病网络和亚洲血吸虫病及其他重要蠕虫病网络活动;加强归国人员热带病监测,积极为“走出去”储备血防人才,加强血防经验在非洲和亚洲等其他地区的输出和转化,积极贡献江西经验。

赣鄱血防之星学员在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学习

加强防治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基层血防机构服务能力。加强新时期血防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和实施“赣鄱血防之星”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提升血防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和防治能力,解决血防人才匮乏现状,为顺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人才引进,实施省政府“双千计划”项目。加强基层血防工作的技术指导,提升基层血吸虫病整体防治和监测水平,促进血防工作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

消除血吸虫病是党和国家赋予血防人的历史使命。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新时期,全省血防人将继续发扬“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打好消除血吸虫病攻坚战,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进健康江西建设贡献血防力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画卷增添亮丽色彩。

村民感谢

(葛军 钟端浪)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胡骏   统筹/黄迅前  审核/万德芝



往期精选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