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听见
“这个药吃多了,就没效果了!”
其实
这就是耐药性的一种常见的表现
众所周知
抗生素的出现
给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它的滥用引起的细菌耐药问题
也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
小科普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
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
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实际上
细菌耐药可是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个视频了解一下
↓↓↓
遏制耐药,已迫在眉睫
爱护抗菌药物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早在20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申正义教授已认识到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申正义教授与孙自镛教授联络湖北省内15所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WHO细菌耐药监测高级培训班
又有10家县级医院入网,湖北省成为国内第一个在省级行政区域城乡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省份。
在孙自镛教授的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ISO15189认可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开启了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征程。
申正义教授和孙自镛教授应邀参加澳门感染控制学会学术年会,并作专题报告
湖北省卫生厅发布文件,正式成立“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核心网点挂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同时发布“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案”,成立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专家组。
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成立20周年,从申正义教授到孙自镛教授,从强化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技能到多学科联动携手遏制细菌耐药,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始终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人们总觉得岁月静好
其实,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在此,热烈庆祝
感谢默默付出的你们!
问题又来了,如果生病了
你会让医生开些抗生素吗?
你知道不必要的抗生素
会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什么风险吗?
一起来做个简单的小测试,
看看你对抗生素了解多少!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不能治愈感冒或流感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果您在不需要时服用了抗生素,会阻碍抗生素在您确实需要时发挥作用。
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能够杀死或削弱细菌,并帮助您抵御感染。并不是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变化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也就是说,如果您受到对于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感染,用于对付这一细菌的常用抗生素就不再有效。将需要使用不易获得的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抗生素,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用尽可供选用的现有抗生素。
抗生素耐药细菌会通过以下哪一项在人类间传播:
A.与有抗生素耐药感染的人接触
B.与抗生素耐药感染的人接触过的事物发生接触(例如,卫生工作人员的手或卫生环境较差的卫生机构内的器具等)
C.接触携带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活的动物、食物或水
D.以上全是
抗生素可以用于人类、牲畜、鱼类和庄稼。抗生素耐药性在细菌变得对治疗其所引起感染的抗生素发生耐药时出现。抗生素耐药细菌会通过与携带耐药细菌的人类、动物、食物或环境发生接触进行传播。您可以通过经常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盖鼻子和嘴巴以及更安全的性行为,帮助预防感染传播。
如果我发生抗生素耐药感染会怎么样?
A.我生病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B.我可能需要更多地看医生或去医院接受治疗
C.我可能需要更贵并可能产生副作用的药物
D.以上全是
抗生素耐药性正在世界各地发生,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今天它已成为公共卫生的最大威胁。抗生素耐药感染会让治疗时间更长,可能需要更多地看医生,可能需要住院,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副作用或需要更昂贵的治疗。是不是很严重?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失控并只会逐渐恶化。我什么也做不了。
抗生素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发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中间误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加速了向更加危险情况发展的过程。但要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还不算晚,在保护抗生素效能的过程中我们都能做出贡献。
我可以帮助对抗抗生素耐药性,如果我:
A.向生病的家人提供我使用的抗生素
B.一感觉生病时就服用抗生素——直接从药房或朋友处拿
C.及时接种所需疫苗
采取行动防止感染,比如接种疫苗能防止生病和降低对抗生素的需求。即使微小的行动也可发挥很大作用,例如经常洗手以防传播感染。请记住:如果您病了,请咨询您的医生是否需要抗生素。应遵医嘱,不要分享或使用剩余抗生素。
如果生病的你不能确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请去看医生,医生能够做出正确诊断。对病毒使用抗生素,可能会让你面临感染抗生素耐药菌的风险。
如果在病毒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则抗生素会攻击你体内的有益菌或至少不是导致你患病的细菌。这种不当治疗可能会促使无害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并可能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
3. 不用完整个疗程抗生素给自己和所爱的人带来危害人们在病情好转后,往往就不再想继续用药,但要杀死致病细菌,应使用全疗程抗生素。停药给自己带来的危险是,一旦再次感染,将更难治疗;给他人带来的危险是,有些引起感染的细菌可以存活并传给他人,而这些细菌正是抗生素耐药性最强、最难杀死的细菌。
来源:健康湖北综合浙江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SIFIC感染官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