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扬州医联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提升服务水平


12月11日夜间23点,宝应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夜班医生接到了产房的急诊电话,有一个35+2周的早产儿刚刚出生,有严重的呻吟、气促。驻点指导的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吴新萍立即赶来医院,指导处理早产儿的急救工作,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该新生儿各项生命指征恢复正常。“感谢医联体,把大医院的专家带到了我们家门口。”孩子的家人握着医生的手,不停地感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用系统性思维和改革创新的办法打破行政区划瓶颈、财政投入瓶颈和资源配置瓶颈,整合市域内的医疗资源,在全市建设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大医院为龙头、覆盖全部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医疗联合体,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百姓受益专家来到了家门口

“真的没想到,城里大医院的专家真的来到了咱家门口。”高邮市送桥镇52岁的丁女士患上贲门癌后,一度打算到市区的大医院就诊,但考虑到专家号难挂、看病不方便等问题,最终选择了在家门口的送桥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因为是苏北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苏北医院外科专家来到送桥中心卫生院为丁女士成功进行了手术。

“就是我去苏北,也很难挂到他的号,你说他咋就主动到咱基层给我做手术了呢?”提起自己的这段就诊经历,丁女士至今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不但有专家,费用也比大医院便宜了几万块钱,以后身体有啥不舒服,就在这看了。”

在早癌筛查中,宝应县射阳湖镇的老唐被发现胃窦处有一个3公分大小的肿瘤,她选择了在家门口的射阳湖中心卫生院做了手术;60多岁的老陈在外打工,感觉胃部不舒服,特意抽了个时间回到邗江区方巷中心卫生院检查,原来是胃溃疡……

外地打工的人回家就诊,重病的人家门口就诊,城里的人去农村就诊,如今的扬州,出现了“逆流看病”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家门口就诊。

“专家下来了,基层水平提升了,老百姓更方便了。”仪征市新集镇卫生院院长高留说,在苏北医院的帮扶下,如今医院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门诊人数每年增长15%左右。

政府主导构建多形式医联体

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制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从2015年开始,扬州突破行政区划瓶颈、财政投入瓶颈和资源配置瓶颈,在全市建设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实现“服务、人员、资金、管理”等重心下沉,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黄为民介绍,卫生中心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每个辐射2-3个乡镇,服务10万-20万人口,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康复治疗和急救服务,满足不低于50%的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从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医联体帮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出“组合拳”,“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大医院为龙头、覆盖全部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医疗联合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扬州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高邮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据介绍,我市鼓励上联、下联、公联、民联等多形式联合体建设。上联,即本地医疗机构上联上级医院;下联,即城市公立医院纵向联合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联,即发挥公立医院在医联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民联,即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2015年4月29日,我市率先在全省试点建立苏北医院医疗集团(医联体),效果明显,并成为全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医联体17个,115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加入纵向医联体,基本实现了纵向医联体全覆盖,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扬州经验依据基层需求精准帮扶

“医联体牵头医院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个性化需求,以加强其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在管理理念、技术合作、专科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实施精准帮扶。”黄为民介绍,政府在架构起医联体组织体系的同时,在财政投入、医保政策、药物政策、人才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同步出台配套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形成了“扬州经验”。

通过推进医联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专家下来了,填补了基层一批技术空白,建立了一批特色专科,创成了一批基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基层医疗水平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也增加了。据统计,今年上半年,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业务总收入、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人次,比2017年同期上升18.88%、0.85%、23.44%、9.94%。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让医联体发挥出更大的功效。预计到2020年,苏北医院、扬大附院与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建立联合病房、联合科室或实行全面托管,实现紧密型联合,进一步提升百姓的获得感。


来源:扬州日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