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药食同源】冬寒易伤阳!羊肉搭配它,强肾补元气,整个冬天少生病


俗话说“冬寒易伤阳”冬天阳光少、气候冷,为了保持体温和体力,我们的阳气消耗很快,又难以得到补充。

一旦阳气亏损,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大为不利。到底哪些症状代表着阳气匮乏?马上来测试一下你的健康吧!


冬寒伤阳

6大症状辨阳虚


体质较弱的人,本身阳气不足,可能在夏秋季节表现不明显,入冬之后才使得症状加剧。尤其是不爱活动、抵抗力低、年纪大的人,出现6种症状可能就是阳虚

1
晨起惫懒


明明没有熬夜,晚上却睡不踏实,早上十分困倦,难以清醒。这种感觉随着天气越冷越明显,严重时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失眠心悸等情况。


这是由于体内少阳不足,夜间容易受寒气侵扰、心神不宁,所以晨起惫懒,不能得到良好的休息。



2
精力不济


阳气不足的人还常常有精力不济的感觉,做什么事都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感到疲惫和劳累。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也会使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感染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增加。


3
怕冷畏寒


阳虚的人体温流失快,御寒能力弱,不仅畏寒畏风,还常常气血不畅、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如果不能及时补充阳气,却过分依赖取暖设施,只会让免疫力越来越低,也越来越怕冷。


4
头痛头晕


阳气能够推动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如果阳气匮乏,容易形成气虚血瘀的情况,影响大脑的血氧输送。这个时候再受到外界寒冷刺激,就可能产生晕眩或疼痛,所以冬季也是头风头痛的高发季。



5
肠胃虚弱


有些人一到冬天就出现肠胃疾病,比如经常在晨起或夜半时腹泻,或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胀、不能碰生冷食物等,这可能就是阳虚引起的肠胃虚弱。


冬季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阳虚者如果不补足阳气,也很难留住食物中的营养和热量,达不到食补应有的效果。


6
腰膝无力


肾主下焦阳气,是体内阳气的一大来源,也是藏纳阳气的重要器官。阳气不足也会影响肾脏健康,主要表现为腰膝无力、四肢麻木、困倦乏力等,尤其是老年人,容易有腿脚疼痛、僵冷、活动不便的情况。



阳气不足先养它

4招帮你守护健康


调理阳虚体质有很多方法,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服药,症状轻微者通过饮食就能大大改善。


那么阳虚要怎么补呢?我们可以从肾入手,本培元、补气升阳,让肾脏阳气充盈并在全身循环。


1

黑豆强肾


黑豆味甘性平,具有利水、解毒的功效,能益肾强身,缓解各种水肿、体虚、肾虚等症。黑豆含有高达36%的植物蛋白,以及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等,常食黑豆还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延缓血管老化。


【醋泡黑豆】把黑豆洗净进行炒制,晾凉后放入玻璃罐中加入陈醋,以没过豆子为准,泡好后一次吃2~3颗即可。



2

韭菜暖身


韭菜,属于热性蔬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A、维生素B、膳食纤维、钙、磷、铁等营养。煮熟吃可助阳暖肾、散瘀活血、行气导滞,有背心冷、脚冷、腰膝酸乏症状的人,适合常吃韭菜。


【韭菜鸡蛋】韭菜洗净切小段,鸡蛋打匀,等油锅烧热后,将鸡蛋液倒入煎成大块鸡蛋,再放入韭菜一起炒熟,起锅前放入适量食盐。



3

山药益气


山药可做药食两用,能补益肾气、健脾升阳、驱散寒热邪气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山药中的多糖物质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活跃性,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尤其以铁棍山药为佳。


【山药萝卜粥】山药、萝卜去皮切小块,与大米一起煮粥,开锅前加少许盐、香油和葱花即可。



4

温阳代茶饮


除了食材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用温阳代茶饮来补肾强身。早上起床之后喝一杯,能提神醒脑;餐后喝一杯,能调和脾胃助消化;运动后喝一杯,可以止汗防风,温补阳气。


【桂香陈皮饮】


【药材】肉桂3克、香橼5克、陈皮6克。


【功效】振奋少阳、疏通血脉、调和肝脾胃、止咳化痰。


【姜枣红糖饮】


【药材】用生姜 10克、红枣 5 枚、红糖 15 克。


【功效】防治冬天风寒感冒。


羊肉加一物

帮你暖过冬


羊肉是冬季膳食的极佳食材。一方面羊肉性温,能益肾升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人体热量缓解一些虚寒病症。另一方面,羊肉还能增加消化酶,促进肠胃消化。



而黄芪是冬季常用的一味药材,能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与羊肉一起搭配,适合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的人食用,有利于补阳祛寒、预防疾病。


黄芪羊肉汤


【食材】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黄芪15克,红枣15克,食盐、葱花、花椒、八角少许。


【做法】干姜、黄芪、红枣洗净,羊肉切块,与花椒、八角一起放入锅中炖煮。开锅后调入盐、葱花,小火炖至羊肉微烂即可。


【注意】羊肉属于发物,吃多易上火,患有水肿、疟疾、感冒发烧、牙痛等内热型疾病或内热体质的人不宜食用。另外,红酒和西瓜最好不要与羊肉同时吃。



End


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本文来源四川中医药

看完文章,点个赞再走呗~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