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9点半左右,林先生带着满面春风推开了余杭区中医院皮肤科22号诊室的门,上海工程院院士团队皮肤科专家潘炜华教授如见朋友,热情地说:“挺好了,你可以不用来了?”林先生打趣道:“你这是准备辞退我吗?”潘教授回道:“以后你来看看我,我也没意见。再给你配点药膏擦擦,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要暴晒。好像我第一次来这里坐诊,你就过来看了吧?”
林先生边翻出以前满脸红疹子的照片边答:“是的是的,当时一个朋友告诉我这边有中国工程院廖万清院士团队工作室落户的消息,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的。这个病是2017年8月份发的,当时脸上都是红斑,刺痒难受,9月份去了一趟新疆后越发严重,随后辗转多家医院都没看好,都有种放弃的念头了,好在去年8月31日遇到了你,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已经很好了,真的很感谢你!”潘教授笑着说:“你现在越来越帅了,小姑娘都要围着你转喽……”
38岁的刘先生是一位电焊工,他说多年来被一件烦心事困扰着,就是面部刺痒、干燥,还有一小团一小团的硬颗粒,平时用冷水洗脸舒服点,热水洗完后十分难受,因为平日工作环境中灰尘多,所以每天会用肥皂洗脸,从来不擦护肤霜。日常喜食酒肉,特别是今年入冬以来吃了不少羊肉。
通过诊疗,潘教授告诉刘先生,他患的是脂溢性皮炎,至少治疗三个月才能好,日常生活中忌烟酒和辛辣刺激的食物,羊肉也要少吃,用洗面奶洗脸,晚上用一次就可以,早晚洗过脸后一定要擦上保湿霜。
上午30余号的患者中,小编发现脂溢性皮炎患者就有四、五例,而且男性居多,文中提及的两例都是脂溢性皮炎患者,这是什么“怪”呢?
余杭区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郑方伟介绍,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头、脸、前胸等处,男性多于女性。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有多种类型,前面的林先生和刘先生就属于面部脂溢性皮炎。
面部脂溢性皮炎会起红斑,以前额、眼睑、鼻唇沟为重,呈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厚痂,十分难受,易反复发作,常与毛囊炎、青春痘等皮肤疾病并发,严重者可发展到全身成红皮病,甚至可继发感染疖肿、淋巴结炎等疾病。
除医学治疗外,脂溢性皮炎患者生活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
敬告广大皮肤病患者:
中国工程院廖万清院士工作站皮肤病专家此次到余杭区中医院坐诊时间为1月25日(周五上午),号源55个,1月18日起即可预约。
预约方式:网络“余杭医点通(APP)”预约;院内自助机预约(7:20-17:00);电话预约(0571-89020530 上午8:00-11:30 下午13:30-17:00)。
此外,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在院士工作站专家的基础上,我院皮肤科又邀请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的专家于隔周周五轮流来院坐诊。也就是说,每周五上午,余杭区中医院皮肤科会有院士工作站专家或杭州市三医院的专家为您诊疗!同时,隔周周六上午,我院皮肤科还有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学美容科李金晟主任来院坐诊和开展面部整形美容等手术。
潘炜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整合医学会皮肤病分会主委,世界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真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真菌学组副组长;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委员兼秘书、真菌学组组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分会委员;上海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皮肤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菌学杂志》、《药学服务与研究》、《世界临床药物》、《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Frontier in Microbiology(IF=4)审稿主编,BMC infectious diseases (IF=2.6)副编辑。
200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9-2010荷兰皇家科学院真菌多态性研究中心(CBS)访问学者。 近5年以第一申请人主持5项基金,包括973课题1项,国家卫生部传染病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卫生部专项基金1项。同期还参与了1项军内重大课题和国家新药重大创制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5篇(SCI 33篇,最高影响因子9.416,累计总和92.79分),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为课题研究的深入于2009赴荷兰真菌多态性研究中心,从事真菌分类及宿主免疫的研究。除荷兰外,还与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等多个实验室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协作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研究成果累计获得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2011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三等奖(1),2013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3),201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2014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3),201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2017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1),并获得专利授权10项(其中发明4项,实用新型6项)。
从事皮肤病与真菌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国际上首次发现3个致病新真菌菌种,其中指甲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原则被列入感染病的国际权威指南;首次揭示我国组织胞浆菌病的流行新规律,颠覆了“输入性传播”的传统观点,为我国疾控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权威传染病学家认为本研究更新了全球组织胞浆菌病流行分布的认识,对组织胞浆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无供电设备条件下廉价、无毒、方便的酵母核酸提取技术体系。
刘晓刚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长征医院皮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从廖万清院士,长期从事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组织、参与重症隐球菌脑膜炎,隐球菌肺炎等重症深部真菌患者百余例。擅长浅表真菌病,药疹及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中国整合医学会皮肤病会会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委员,参编著作5部,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3个奖项。
编辑:曹晓萍 复核:皮肤科郑方伟
审核:郑冬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