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话说补土 | 小儿尿床不用愁,固肾止遗请用它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传说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是个九代单传的独苗,但有个见不得人的病:尿床,全家为之发愁。有一天,有个身上背着药葫芦的老人来到他们家找水喝。这位老人看起来饱经风霜,背上背的药葫芦头上还拴着一缕金黄的缨子。他见这一大家子个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便主动询问,家人说明原因后向老人求药。老人说:“我认识一种药专治这病,但眼下我葫芦里没有这种药。它得到有瘴气的地方去找,非常危险”。这户人家便跪下恳求老人帮忙,老人叹了口气说:“治病救人本是我的宗旨,我就跑一趟吧”。说完,背着药葫芦就走了。后来老人果然把药采了回来,孩子吃了以后尿床的毛病就好了,可惜老人因染了瘴气不久就过世了。这位舍己为人的老人始终没留姓名,人们只记得他背的药葫芦上系着一缕金黄的缨子,为了纪念他便把这药取名叫“金缨子”。

细解本草

现金樱子使用多做成膏剂,但此药毕竟以固涩为主,长期单药服用,会导致经脉气血闭塞,不利于气血的运行。因此,金樱子的使用一般需要配合具有流动特点的药材,如遗精梦遗之症,多为尿窍闭而精窍开,若不兼用利水之药把尿窍打开,一味使用金樱子固闭精窍,只会愈涩而愈遗,所以它配合芡实山药莲子、薏苡仁之类,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才是金樱子的正确使用方法。这种使用就如足球比赛,一味的防守无法保证90分钟之内不失球,但是如果配合快速的防守反击战术,那么不仅可以不丢球,有时候还能赢下比赛。

本草功效

据《景岳全书》记载:“金樱子味涩,性平。生者色青酸涩,熟者色黄甘涩,当用其将熟微酸而甘涩者为妙。其性固涩,涩可固阴治脱,甘可补中益气。故善理梦遗精滑,及崩淋带漏,止吐血衄血,生津液,安魂魄,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忡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此固阴养阴之佳品,而人之忽之亦久矣,此后咸宜珍之”。

《本草求真》:“收涩脾、肾与肺精气。金樱子专入肾、脾、肺,形如黄罂。生者酸涩,熟者甘涩,用当用其将熟之际,得微酸甘涩之妙。取其涩可止脱,甘可补中,酸可收阴,故能善理梦遗、崩带、遗尿,且能安魂定魄,补精益气,壮筋健骨。此虽收涩佳剂,然无故熬膏频服而令经络隧道阻滞,非惟无益,反致增害。震亨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平和,而味者取涩性为快,熬金樱膏为煎食之,自作不靖,咎将谁属?诸凡药品,须当审顾,不可不知。”

金樱子果实成熟的时候,外形颇似罂粟,而且果实表面带有刺,成熟的时候会有一股甜甜的香味发出,故又名金罂子、糖刺果。金樱子在将熟之时使用最佳,此时其味道微酸而甘涩,因为微酸涩可以收涩养阴,具有固精、止遗、止泄、固阴养阴作用。但是其酸涩之味又比较淡,故不会因为过于收涩而影响经脉流通;金樱子的甘味可以补脾养阴,故能补中益气,补五脏,养血气。


活用本草

金樱子以个大、色红黄、有光泽为佳,其内多毛及子,必须去净,才能补肾涩精。此药为收涩药,故有实火、邪热者忌服,金樱子虽然有止泻效果,但是对于因为湿热导致的腹泻是不宜使用,因为过早使用收涩药,会导致病邪停留体内,不利于恢复。


金樱子酒

材料:金樱子干50g,40-50度的白酒500ml,黄芪5g,党参5g,枸杞5g,冰糖10-20g,玻璃瓶一个。

做法:金樱子干洗干净,晒干备用;上述原料全部放入容器中,密封好容器的口。整个容器放置到阴凉之处,两个月后即可饮用,存得越久,口感越好。此酒具有补益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


金樱子酱鸡

材料:三黄鸡1只,葱30克,生姜15克,药包1个(金樱子25克,桂皮、八角各5克,花椒2克,丁香3克),料酒20克,盐3克,鸡粉2克,酱油15克,芝麻油10克,花生油1500克。

做法:一半的葱切成花。余下的葱切成片。姜切成片。将鸡治净。锅内放入清水1000克,下入葱片、姜片、药包烧开,煎煮30分钟左右。加入料酒、盐。下入鸡小火焖至熟透捞出,沥去水;锅内放油烧至六成热,将鸡拈干水分,下入油中炸至呈枣红色,入油炸时用手勺舀油浇淋,取出,沥去油;将鸡斩成件,按鸡的原形码入盘内。将酱油、芝麻油、味精、葱花放入碗内,调匀,浇在盘内的鸡肉上即成。此药膳具有散寒补虚,固肾养血的功用。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

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