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漫画科普】防治心血管疾病的10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目前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在此,向大家介绍防治心血管疾病十个常见的误区,以帮助大家正确防治疾病。


误区一: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


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病?其实不然。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生活中应注意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当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症状。

由于饮食、生活习惯及外界环境等影响,现在中青年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病例屡见不鲜。


误区二:运动量越大越好


不少人工作生活紧张,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有时间便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很大。

由于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若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说明运动过量了。



误区三: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

其实,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耐药性。

另外,心绞痛发作时,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误区四: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


冠心病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好,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有资料表明,在我国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

因此,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

况且,有些患者血管病变较多,支架只放在了几个重要的部位,还有的狭窄血管没有放支架。

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误区六:化验正常无需用降脂药


有些患者血脂在正常范围,可是医生却给他开了降脂药,他们认为这是胡乱用药。

其实不然,例如,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对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把LDL-C降至100毫克/分升以下,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另外,对于急性冠心病患者,他汀类降脂药可起到稳定冠脉硬化斑块的作用,发挥该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误区七: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

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调脂药减量往往会引起血脂反弹。

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误区八:降脂药副作用大最好不吃


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副作用很大,对肝肾都有毒。觉得血脂高点儿,也没有症状,还是不吃药为好。

减少药物剂量后,常可使这些人升高的转氨酶下降。


误区九:无症状的高血压不用治疗


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高血压潜在的危险很大。

因为,有症状的人,往往会及时就诊,有助于病情的控制;而没有症状的人,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因症状的有无而消失。

很多人直到出现心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去治疗,悔之晚矣。


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足够了


大多数人以为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

对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最好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延缓肾功能恶化。

图文来源:120急诊科

审核编辑:宣传科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