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传统中国年,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男女老少都会出门逛庙会、赏灯花、猜灯谜。
“火树银花灯如昼,宝马雕车香满”,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我们用满街的灯火通明尽情狂欢,迎接新一年的启程,也诚心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希望以后每一天,都如同这个夜晚一样“繁花似锦”。
追本溯源,我们知道元宵节起源于汉,但,真正过得有声有色的,当属唐朝。
用四个字形容唐朝人眼里的元宵节:
举国欢庆
怎么欢庆,放夜三天
什么?听说过放假没听说过放夜?
ps:在古代,是实施宵禁的,你半夜出去溜达,会被片儿警带走的。
元宵放夜三天,就等同于彻夜狂欢。
“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城侍女、文人雅士、诸番夷狄,莫不上街观灯。
唐代诗人就把元宵之夜万人空巷、赏灯游玩和城门大开的快乐气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十五夜观灯
·
.........................................................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兴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正月十五夜
·
.........................................................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稼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那从长安街头到街尾的盛况,仿佛你闭上眼都能看得到——
话说,当时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唐朝在元宵节前后三天为方便人们赏灯,是没有宵禁的限制的,也成为“放夜”。所以,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以至于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到了开元元年,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抵挡不住元宵夜的欢庆气氛,不惜斥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等,各种新型花灯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那时不仅在花灯的制作上推陈出新,灯下的歌舞百戏更是令人目不暇给。宫中选出的歌女,头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装就要花费三百贯,整个元宵庆典的豪奢也就不难想像了。
不信,让我们来随机走进一座看似身份显赫的贵气官邸,跟随着侍女走过弯弯曲曲的回廊,就能听到楼上传来丝竹的音乐声,也能看见舞伎们翩翩挥袖的影子,嘿,唐朝人还真会享受。
唐代 歌舞乐俑
巩县窑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藏
楼下的院子里,已经摆好了香案,上面放有一些应季的鲜花、酒水等食物,当然也有香炉——可不是现在那种插线香的香炉,唐代还没有线香,炉中烧的是小香饼子、小香块哟。
唐代 三彩熏炉
巩县窑 佳士得2009年拍品
唐代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银熏炉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么欢乐的日子里,以唐朝人豪迈洒脱的性格,桌上怎么能少得了酒呢?看看桌上案头这一只只精美的小酒杯,各式各样的贮酒器、分酒壶,不禁感叹,果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唐朝生活啊!
当然了,如果您觉得自己酒量尚浅,不宜豪饮,那么品茶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唐朝人的饮茶已愈来愈趋近于生活化,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的出现,令当朝皇帝也大为赞赏,上行下效,致使唐代茶道及茶具也突飞猛进地发展,造型极为精巧。不禁让人感叹,果真是大唐盛世,生活像艺术一般诗情画意啊!
出了府邸大门,街上更是热闹非凡。可别小瞧这踏街观灯,当时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女儿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能得放飞出门且是夜游,那可绝对称得上古代最销魂的夜晚了。
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记载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节破例大解放,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和美好的夜晚。
时光已过千年,云淡风轻月儿圆,今晚,一家人喝杯团圆茶,赏灯看月,灶上,热腾腾的汤圆已煮好,啧啧,还有什么是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
转载自:文博河南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平台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您的健康。我的任务。奥吉娜药业。
欢迎您的來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