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好医声
1、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
当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有三种表现形式:有的人可以无任何症状,成为隐性感染,感染结束后,产生抗体。有的人则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还有的人则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成为乙型肝炎病人。
2、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如何?
我国在2006年以前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感染率(大于8%),尽管自2006年以来实施乙肝疫苗的接种计划,感染率逐年下降,但与发达国家(HBV感染率<2%)相比,我国的HBV感染仍然较高。年龄越小感染率越低,这与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有关,2018年据统计全国有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约有25%会发生慢性乙型肝炎,那就是说有2250万人可能会成为慢性乙型肝病人。由此可见乙型肝炎的预防非常重要。
3、乙型肝炎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垂直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两种方式:
A、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体内乙肝病毒,通过妊娠分娩,母乳喂养等传染给婴儿,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产程感染、产后感染。
B、父婴垂直传播:父婴垂直传播相对较少,且多为出生后密切接触而感染。
(2)经血传播:各种锐器如针头、针灸针、刮面刀,纹身、纹眉、穿耳眼、拔牙等。
(3)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组织液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史、或经被接触者皮肤或粘膜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机体而感染。调查表明乙型肝炎病人家庭成员中密切接触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偶尔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起进餐一般不会感染乙型肝炎的,但有粘膜糜烂者例外。
(4)性接触传播:感染者阴道分泌物、精液中均能查到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DNA。
(5)医源性传播:输血及血液制品。
4、 乙型肝炎是通过上述途径传播的那么我们应如何预防?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预防都是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完成的。
(1)控制传染源
乙型肝炎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传染性强弱与血液中HBV(乙肝病毒) 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为传染源意义较大。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尽可能给予抗病毒治疗。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查,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的消毒工作,理发、美容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隔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洗手。
(3)保护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抗HBs(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婴幼儿是获得HBv(乙肝病毒)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A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普遍采用0、1、6、个月的接种程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人抗HBs水平会逐渐下降,如果少于10mIU/ml,宜加强一次。
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10ug,出生后1个月重复注射一次,6个月时再注射乙肝疫苗,7个月查HBsAb保护率可达95%以上。
B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属于被动免疫。主要用于HBV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约3个月。
5、接种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怎么办?
(1) 如条件允许,在有资质和正规的医院复查,查乙肝五项定量。
(2) 加大乙肝疫苗剂量:不同人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剂量不同,加大剂量注射3针后再复查。
(3) 更换疫苗: 对血源性疫苗无应答者,可改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以提高低应答率。国产改用进口的,进口疫苗抗体水平和抗体阳转率较高。
(4) 排除是否乙肝病毒感染:排除阴性或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以及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变异情况。
(5)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
(6)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洗手。
倪秀兰:副主任医师、大庆职工医学院、大专、感染科主任,擅长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麻疹等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2003年非典期间,2008年手足口病、甲流期间多次进入隔离区为患者进行诊治。承担全县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诊疗、临床随访等工作,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编 辑:张子涵
责任编辑:杨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