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我国医药市场向成熟期过渡 个体化医疗成必然趋势

回顾国内医药市场发展历程,酷似市场上一般产品经历的生命周期:大约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国内医药市场开始起步,传统医学展现产业化运作、但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为进入期;随着需求扩增,市场步入快速增长阶段,技术逐渐定型,进入壁垒随之相对提高,竞争状态较为明朗,此为成长期;技术全面发展成熟后,市场参与者随着门槛降低而大量涌现,此为成熟期。中国市场目前正面临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过渡局面,在成熟期阶段,国内企业通过降低药价、提升药品质量挤压进口等手段获取超额利润,同时为满足个体意识觉醒时代背景下的病患多样细致需求,个体化医疗服务势必在后期将成为主流医疗手段。而衰退期在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还不会出现。

随着生命周期的阶段演进,医学理论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不同阶段也由不同理论来主导。继传统医学及循证医学理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根据病患个体化特征施行针对性医疗手段为核心理念的个体化医学理论。个体化医疗将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是个体化医疗?

据报道称,美国每年因用药差异约有10万人死亡,已经成为美国第4至第6位的死亡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同样面临用错药的严峻考验,据了解在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一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

用错药带来的医患损失已成为世界普遍难题。由于人类基因修饰的多样性所致,再加上年龄、体重、并发症等其他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对相同药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表现,这就导致了尽管制药业每年为药物研发投入巨额资金,但研发的药物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如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效率为50%,而癌症的药物有效率仅为25%,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最高可达300倍。

为解决上述问题,个体化医疗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个体化用药带来哪些好处?

所谓个体化医疗,是以每个患者的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水平研究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找到不同病人用药反应不同的标记,进而通过检测与分析这些标记来确定患者属何种反应人群并以此判断选择疗效最佳的药物和确定最佳剂量,从而真正达到“用药个性化”的目的,使临床用药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对患者来说,个体化用药对自己的病症更有效,副反应更低;同时避免了无效的治疗,节省了宝贵时间。

其次,个体化医疗用药也有利于医疗提供者,如可使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药物使用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同时,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得到有力的舒缓。

个体化药物开发亦大大有利于制药企业,它可降低研发成本,节省审批时间。“以前不少药物因为仅仅对特定人群有用,整体效应不好而不能得到审批,以致使得前期投入打水漂。通过捆绑遗传检测方案,这些药物可以重新上市,毕竟较小的市场大大好于无市场。”在生物谷先前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教授的一次采访中,贺林教授如是说。

个体化用药还有利于保险服务商,它可以使得保险公司实现从以前的面向所有患者的支出到有针对性的少数人群的支出的转变,从而降低保险成本。

除此之外,医疗费用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医疗支出的一个重要难题。虽然经过三次不同阶段的医疗服务改革,医药支出占比有所缓和,但其整体的医院支出仍占国民支出比例的30%以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而针对单体病人的个体化诊疗能有效减少病患过度治疗的尴尬,从而达到节省国家医保费用的目的。

总之个体化用药的广泛开展,对病人、医生、企业、国家都会带来一定的效益。

基因测序助力个体化医疗

基因检测技术作为未来个体化医学的核心诊断平台,是个体化医疗的诊断前提。近年来医药巨头因看好个体化医疗发展前景纷纷投入并占领相关市场,这也带来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

根据研究机构BCC今年2月的测算,全球基因测序产品2018年预计达到117亿美元,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速高达21.2%,远超过体外诊断市场5.1%的增速,由此可见基因测序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极大。如果测序成本下降到人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以指导日常保健和临床用药的水平,则这个市场必定在万亿规模以上。据了解,人类基因图谱早在2003年已经完成,但由于成本较高等原因,这项技术过去10年并未真正用于医疗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测序成本也经历过两次大幅降低。2011年,该项成本为1亿美元;到2013年,该成本已经降至不到1万美元;而到2014年,Illumina宣布新仪器可将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成本降到1000美元以下。

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成本收缩及快速普及,以测序技术为基础的个体化医疗将迎来快速发展。

个体化医疗前景可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美国民众对健康和预防日益重视,这将个体化医疗推向了高潮。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美国个体化用药市场现在已经达到2320亿美元,并将以11%的年增长率增长。

相较于美国,我国在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贺林教授认为,我们个体化医疗案例更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同临床转化仍有一定差距。“由于种群差异,国外批准的药物相关基因标记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患者,相关标记需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单独研究并通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并在国内获批后才可应用于临床。”

个体化医疗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潜力巨大。同时个体化医疗所带来的市场空间的扩大已经不再局限于药品和医疗设备,还包含了对高科技存储和数据共享的需求。此外,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医疗风险认识的提高,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必将提高。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15年,美国个体化医疗和福利市场整体价值将达到4520亿美元。

目前,随着各大医院和医药研究机构研究进展的推进,我国医药企业也逐步开始关注个体化用药的开发和引进,基因检测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市场开始异军突起。刚刚起步的中国个体化用药市场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来自:生物谷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药大品种培育

欢迎回复投稿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