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钟南山:为什么医生成了医改的“阻力军”?

编辑前言:今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10个年头。今年81岁的他,在人大代表履职路上兢兢业业、犀利敢言。10年来,他持续关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环境治理。每次上会前,他都很认真地做好调研、备好建议,上会后为民发声。他曾说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最希望说出群众的心声。”


正文——

2017年两会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的最后一次全会,代表委员即将在明年卸任。这5年来,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自己的参政议政工作是怎样看的?《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聊了聊。



钟南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吴嘉莉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两会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钟南山:我最关注的是医改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投入并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为基层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让老百姓就近就医。


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公立”,一个是“全部投入并发挥引领作用”。国家现在重视供给端的改革,这就是对公立医院的“公立性”进行加强。“全部投入并发挥引领作用”就是说广大的在三级公立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是医改的主体。这是首次提出的,目前的关键就是下一步怎么做.

我在两会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医改的重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2016年卫计委发布的报告中提到,从2005年到2016年,去大医院看病的人数从35%左右增加到40%左右 ,在基层看病的人数从63%下降到55%左右,在大医院住院的人数从71%增加到77%左右,在基层医院住院的人数从23%下降到18%左右,这说明老百姓没在基层看病,反而都跑大医院来了。


习主席提出“重点下基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并重”。第一,“重点下基层”现在是没做到的。虽然现在基层医院已经有了很多的支持,包括设备、环境,医务工作者的待遇也有了一些改善。但为什么老百姓还不愿意去基层医院看病?最关键的是,这些基层的医生全不解决问题,他们没有过硬的本领,也没有大医院的医生去真心实意地教他们。现在有大概65%的医院在搞医联体,但是有的医联体并不是在解决基层的问题,而是在解决他们大医院的病源问题,目的不一样。因为大医院的创收是和病人数量挂钩的,如果大医院不解决体制问题,他们是没法安心地教基层医生的。要是基层医生都有能力了,那得常见病、高发病的病人就都不到大医院来了,大医院靠什么活?这是供给侧改革的要害问题。


第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动力同样要靠大医院的医生来出。而他们的动力从哪里来?有动力就必须要有鼓励、有实惠。我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是非常出色的,现在已经能实现无管麻醉、微创手术。患者过去要住院一个礼拜,现在三天就解决问题了,所需费用从原来的两万多降低到六千多,减少了63%,病人很高兴,而且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但医院创新之后,收入反而减少了。医生的奖金是靠医院创收的,收入减少了,医生的动力也就减少了。


第三,大医院不可能做到“预防为主”。按照现在的医疗模式,大医院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但目前大医院的表现是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因为这样能带来更多收入。所以不解决这些核心问题,就很难实现习主席所讲的方针。


现在经济在转型,李克强总理专门强调在经济上重点发力,重点发力就是指供给侧体制改革的发力。从医改上来说,现在应该治理供给端的改革。医疗保险的增加、公费医疗的增加都是没用的,增加几倍,医院也会把它吸光,有的医院就在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因为他们的收入没有别的来源,只能靠这种办法增加收入。


应该让供给方得到阳光的、合理的待遇,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和病人数量挂钩,这样才能要求他们一心一意地教好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让基层医务工作人员有真本事,而大医院的医生也可以集中力量做预防和研究工作,不担心因为病人是少了,收入就下降了。这才是对的方向。


健康医疗服务系统2015~2020的计划中就提到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薪酬,不要像事业单位那样做出限制,让医院提高医生的奖金。这还是没跳出那个框框,奖金靠什么提?还是要靠医院的创收!医院的创收不是从政府那里来的,而是从老百姓腰包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三级医院姓“公”的问题。不让医生从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医改再搞下去还是一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十年人大代表的经历中,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钟南山:第一个是会风的改变。我以前讲过,我们在大会上十分钟发言,前七分钟是肯定、表扬“讲话和报告”,两分钟是自我表扬,剩下一分钟说点儿不痛不痒的问题。我觉得要人大代表来就是要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而这种作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很多媒体都在报道我说的这番话。


现在我感觉会风好很多了,人大代表的发言基本上都在说问题、讨论怎么办。这是很好的转变。当然我必须强调,这种改变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靠很多人的力量,我只是其中一份子。但我确实出了力,这点让我比较有成就感。


第二个是雾霾问题。我很早就提过这个问题,2013年我甚至讲,必须要搞好雾霾问题,因为雾霾的危害会比非典更严重。因为这个当时我受到了批评。但现在证实,雾霾确实有很大危害。当时政府并没有向全国公布各地的雾霾的情况。2013年两会过后,广东省率先公布雾霾情况。广东省公布之后,全国也逐渐公布了雾霾情况。我觉得我在这个事情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个还是医改问题。虽然医改问题现在没有质上的飞跃,但是医药分家、公费医疗已经有所成效。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医改一定要让参加改革的各方面都得到实惠,在前一段时间的医改中,医生似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我多次说,广大医生是医改的主力军,可现在,主力军成了“阻力军”,因为他们没有在医改中体会到任何的实惠。现在有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有灰色收入,比如药品加成,他们没有别的收入来源,政府给的收入占他们的总收入不到20%,其他靠医院创收。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了,我相信它会得到改进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10年的人大代表的经历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吗?

钟南山:最大的改变就是我的视野开阔了,我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了,我需要更关心广大医务人员的感受。我的责任感更强烈了,因为我代表医务界的工作人员,我需要说出他们的感受和要求。


第二个,讲话要更有根据、实事求是,我知道我也有讲错话的时候所以我要多做调查、了解情况。



相关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瞿佳:不重视医生的医改就是句空话

人民网   章斐然


“医改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医生。”瞿佳代表告诉记者,“中央、各级政府都应重视,否则医改就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曾任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的瞿佳代表在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这些年,一直围绕着基层医生的培养使用提出建议。上述这句话,他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今年又更添深意。


从2014年起,瞿佳就一直在建议,解决“看病难”问题,应做好“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即在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上要做到按国家统一5年制医科大学的标准培养、颁发执照,由省一级统筹地方需求并建立订单式定向培养模式,再由县一级医院解决基层医生的编制待遇等,最后全科医生入驻乡村卫生院工作。


事实上,上述模式早在2010年就已在温州医科大学率先开展,2012年在浙江省全面铺开。2010年来,招收来自浙江省11个地市的2500多名学生就读五年制全科医生。“从全国来看可能数量是最多的。”瞿佳说。


而随着今年将有大批学生毕业,他开始更加关注这些医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成长空间、工作环境、待遇以及心里的落差。“如果学成的医学生对就业不满意而转行,那不仅前功尽弃,还会影响到后来的学生报考这个专业。”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还得回得来。”他说,“这些乡村医生都是签约制的,还要解决一个退出机制的问题。当然,如果待遇很好,不愿退出也是可以的。”


在瞿佳看来,现行的很多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让医生有内生动力下到基层,甚至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很好的房子、设备,有很多钱,但没有医生,那解决问题就是句空话。”他说,“要长效解决矛盾,就要解决好人的问题。”


今年,瞿佳还带来两份建议,分别关于制定遗体捐献法和推进中国安乐死合法化。前者他已经呼吁了四年,后者则早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目前,两份建议均已获得30位代表联署,作为议案提交。


他坦言,人大当前重要的立法项目还很多,他的建议不一定能排得上。“但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水平,应该有人关注和讨论这些问题了。”他说,“我要一直鼓与呼,也许下一届代表中就会有人从我手中接过这根接力棒。”


来源:高端私人医生服务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