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中药西推和中药中推两种模式,很多读者提出问题:中药本身就是大多数的西医在处方,你去推广传统文化、中医药理论,岂不是更不懂?
中药中推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精通中医药理论、并能生动形象表达,有对应的临床理论、受众愿意接受。以上条件,一条不满足,都不要轻易尝试。
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混合推广模式。
混合制学术营销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融合了中药中推和中药西推模式的长处,结合而成的推广模式。
在产品的学术推广中,着重推广上图中的内容。
产品组方:
1、产品的选材——是否按照道地药材的标准、自家药源基地还是采购、从哪里表现同种药材和竞品的不同之处等等
2、中药的性味——性质和味道。其中包含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毒性。
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
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 ,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
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微寒、大温的记载。
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
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 。
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
中药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所以历代本草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
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
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升降浮沉,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
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治疗。
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但味和药物的走向,并没有绝对关系。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仪器,不可能展开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结构研究,只能凭感观来对药物类型进行归经研究,主要靠长期的临床积累,采用经验总结,以众多医案或药物流传后世,便形成了五味理论,因此,古代是以味为单位进行中药有效的最初归经研究。
中药归经中的部位是功能和脏腑组织的综合概念,它包括解剖实体,更主要的是包括了整个功能系统的概念。
中药归经所指的脏腑经络并不能与现代解剖组织学中的内脏器官等同,如中医中的心并不完全等于西医所指的心脏,实际上它包括了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部分生理功能。从现有资料看,归经广泛涉及到经络、脏腑、部位、组织等各个方面。
李盛青以《中药大辞典》所载 5700多味药物和杨霖以《中药学》中记载的 481 味中药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将“味”与“效”、“味”与“性”结合起来进行了文献学研究。
结论是辛味主入肝、脾、肺经,苦味主入肝经,甘味主入肝、脾经,酸味主入肝、脾、肺经,咸味主入肝、肾经,与传统认识的五味入五脏有所不同,所有药物总的倾向入肝经。
所有的中药的归经研究无外乎两种:
(1)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
例如:如大黄所含的蒽醌衍生物为泻下的主要成分,它在小肠内逐渐分解产生蒽醌苷及双蒽酮苷吸收入血,再经大肠排出时可刺激大肠,使大肠运动增加而导致泻下。
用大黄浸膏灌胃给药,可使大肠运动加强,如结扎阻断小肠和大肠交界处,再将蒽醌苷注入小肠,药物仍在大肠起作用。表明大黄致泻作用与其泻下成分主要分布在大肠有关,这和中药学认为大黄归大肠经是一致的。
(2)根据药理效应,选定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例如:如槟榔归心、胃、大肠经,受体学说认为,槟榔含有乙酰胆碱,与心脏受体结合产生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与胃肠受体结合则产生兴奋作用,能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与传统中药归经中,槟榔归心、胃、大肠经是正确的。
中药的毒性一般指的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太过而导致的一系列机体反应,对应西药的副作用。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治病的药物称为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按卫生部规定,毒性中药管理的品种有27种,每种都是由于偏性太过导致。在学术推广中,很多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都写着尚不明确。
其实我们该正视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在学术营销中明确标注,这样更客观。国家也已经开始督导中药企业开始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周报工作,这对中药的发展大有裨益。
组方中还应详细分清君臣佐使以及组方的整体功效,而不是单个药材的现代药理研究。
研究透产品的组方、药材,才能找到和竞品的不同之处,有效的打击竞品,占领临床医生的心智,加强患者对专业化健康服务的信心。
下一篇,我们继续分享混合推广模式的内容,敬请关注《顺势而为,中成药学术营销实战落地(四)》。
【大咖简介】
翟跃龙,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
曾服务于步长集团、东泰制药等多家大型制药企业。历任CRA、高级产品经理、市场部总监、品牌部总监等职。对团队管理、专业化学术推广、品牌价值挖掘、媒体投放策略、渠道上量等经验丰富。
第二届中国医药经理人“99” 人、中国医疗市场年会评委、医生经济人特约专家。《医药经济报》《中国医药产业》《米内网》《中国医药联盟》《新浪医药》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
此版块以独到的视角,向圈内人介绍医药行业的精英大咖,分享行业内一些人品、作品等都值得尊重的医药人的事迹,追踪大咖成长轨迹。在这里,你可以了解那些大咖的原创首发经验观点,寻找榜样,提升自己。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