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人体是一个阴阳系统,任何生命都是一个阴阳系统,我们所处的天地、宇宙也是一个阴阳巨系统。通天地,达阴阳,贯古今,明中医大道,成中医大业。
医道系列谈:
阴阳法要之阴阳起源
作者/王茂泓
人体是一个阴阳系统,任何生命都是一个阴阳系统,我们所处的天地、宇宙也是一个阴阳巨系统。所以,要学习中医、了解疾病,阴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入手点,即使你不学医,你要对生命有更多一点的了解,对人生、社会、事业有更加智慧的视觉,都必须要了解、学习阴阳。大家看看,人身内外、世间万物、山河大地、天地日月,哪里不是阴阳呢?所以《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所以说,阴阳是学习中医、了解疾病、了解生命乃至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
1、阴阳概念的起源
关于阴阳的起源,论其概念,起源于古圣先贤对自然万物的观察。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山坡向太阳处为阳,山坡背太阳处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日夜、动静、男女、雌雄等。早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就演绎出一系列阴阳理论。《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的“二”,也是“阴”和“阳”的概念。
但追溯下去,阴阳的概念产生更早。《周易·系辞下》有这么一段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的八卦就是以阴阳为基础,其中就包含了阴阳的概念。
2、阴阳起源于天地
但再追溯下去,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就不是概念问题了。天地产生,阴阳就出现了。有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都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这里其实也谈到了天地产生的原因,只不过把它拟人化了。盘古其实是自然之道的化身,在这个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内涵,是研究宇宙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对于这个故事,《五运历年纪》是这样描述的:“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盘古、先天太极与宇宙大爆炸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实际上是体积极小、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原始宇宙。宇宙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形态存在。爆炸之后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渐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这个过程,类似于传统文化所说的先天五太,也就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其中的先天太极就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与阴阳鱼的那个后天太极不一样。其实就是传说中的盘古苏醒前的状态,他的父亲“混沌”被凿开七窍前后的状态就类似于太始、太素。所谓盘古开天地,即是宇宙大爆炸的过程。而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奇点”,就是盘古生存的那个“大鸡蛋”。也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所以说,现代科学的那点成就,在中国古老的智慧面前,真的算不了什么。
3、帝王之学,三坟之道,不离阴阳
宇宙大爆炸之后,从此有了天地阴阳。《医宗金鉴》这一段话总结得好,“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天地之道,就是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乃至时空、虚实、生死,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五脏、六腑、经络、百骸,一身之内,身心之中,乃至圣贤之道,莫不合阴阳之理。
所以阴阳之学,就是天地之学、圣贤之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一直作为帝王之学秘而不宣,高高在上。普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我们追溯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三坟之道,古史都说《三坟》是言大道的书,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均是阴阳之道。伏羲了知阴阳之变,依“河图”、阴阳演成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神农善识阴阳之化,依据药物的生处、颜色、形态、质地等,以“万物负阴而抱阳”等认知方法,辨四气五味,撰《神农本草经》;黄帝明阴阳之用,问答阴阳之学为《内经》,修阴阳之学成而登天。所以三坟之道,不离阴阳。
4、阴阳之学衍生圣贤之道、诸子百家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帝王、圣贤,他们就是尧、舜、禹。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中”为主题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心法”。所托付的是天下的兴亡与百姓的安乐,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其中的“中”道便是“人心”与“道心”这一对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平衡谓之“中”,这个“中”字,既是天下之大本,也开启了“中”医、“中”华之名称。
此后,商朝初年的伊尹将阴阳之学灵活运用,以“调和水火、调和五味”来烹饪、治病,著《汤液经法》;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终成为一代厨祖、一代贤相、一代名医。周文王演阴阳之学为《周易》,为六经之首;老子由阴阳之学,逆而成道。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之学流落民间,开启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冲气以为和”、“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阴阳家直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以用它解释人事、社会而得名。
所以说,阴阳之学,成就了中华辉煌璀璨的文明,成就了古朴神奇的传统医药。我们要学中医,首先就是要找到中医的这个根,找到中华文化的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无本之木难以长久。甚至,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我们认识到古圣先贤的智慧源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才能增强民族自信、传统自信、中医自信、中华自信!才能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明志·明德·明理·明法·明术·明道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
微信服务号
研究会订阅号
研究会秘书处
电话:15870629583办公室
邮箱:Jxct2015@163.com
地址:江西·南昌北京西路78号包装大楼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