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SME
“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这句出自圣经的名言,为这个亘古不变的男权社会打下了主要基调。
然而诡异的是,只要一讨论到后代性别的决定因素时,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那根“肋骨”。
只要婴儿是从女性身上诞下,那么婴儿的性别就由女性决定。
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没生出男孩子都经常性地由孕妇背锅。
而各种针对女性的“包生男”民间偏方,也大行其道。
如“酸儿辣女”,认为多吃酸就能生男等。
直到20世纪,科学家发现性别由男性性染色体决定的机制,才稍微卸掉了女性肩上的包袱。
当然,这也是我们高中生物课就学过的知识了。
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而男性的则为XY。
在男性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XY染色体就会彼此分开。
这样就产生了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精子),每种中含有原来同源染色体的一半,要么是X要么是Y。
而女性的性染色为XX,产生的卵子中就只携带X染色体。
当携带Y型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代即为男孩;
携带X型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代则为女孩。
而X精子和Y精子的数量相等,受精几率基本上各为50%。
所以只要上过高中的都清楚,“生不出男孩都是女人肚子不争气”的说法,从来都是无稽之谈。
只是这个知识点,看起来虽让女性远离了被“有理有据”地指责。
但换个角度斟酌,“精子性染色体X为女,Y为男”,并不代表着“男性决定了婴儿的性别”。
曾经看过这么一副漫画,纯属娱乐,但也话糙理不糙。
只是根据此逻辑,生男生女“决定权”的皮球又会被踢回到女性身上。
而且披上这层科学的外衣,另一个的荒谬说法也流传了起来。
相传男性的X型精子更耐酸,碱性环境则更利于Y型精子。
而妇女阴道环境的酸碱度,可以影响精子活性,起到筛选精子类型的作用。
毕竟X、Y精子的数量各占50%,就看你女性怎么选择了。
这个观点看似有理有据,但实际上却迷惑性极强。
据此,民间也诞生无数偏方,人们也都照单全收。
想要生男孩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造有利于Y精子的环境,以增加Y精子受精的几率。
例如女性在“造人”前,会选择用碱性液体,如苏打水等冲洗阴道。
以为这样就可以降低X精子的活性,提高Y精子的受精率。
而为了让自己变成“碱性体质”,不少女性还会在备孕期间猛喝柠檬水、苏打水、热干面等碱性食物。
前段时间在某电商平台上的“碱孕宝”,更是明目张胆地叫卖圈钱。
暂且不说触及性别歧视的底线,事实上所谓是“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因为医学上根本不存在“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
而喝碱性饮料,碱性食物等,顶多也就能改变尿液的酸碱度罢了。
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环境的PH值为4.1-4.9。
这个酸性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生长,不容破坏。
所以用碱性溶液冲洗阴道,不但不能为胎儿逆天改命,还有可能让自己患上阴道炎。
此外,“X精子抗酸、Y精子抗碱”的说法,也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上个世纪70年,就有科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了。
有研究员曾用酸性和碱性两种溶液对人类精子是又洗又泡,但是结果还是没有发现X精子和Y精子活力的明显区别。
而且经不同酸碱度溶液处理的兔子精子,在人工授精后,出生的兔子在性别上也没有显著变化。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靠谱。
事实上,决定小孩性别的真正原因,可能远比人类想象的复杂。
我们常把生男生女认为是在掷硬币,正反两面都各占一半机率出现,是个概率问题。
但这可能也只是个表面现象。
有许多实打实的统计结果,让人类学家们也感到十分疑惑。
事实上就全世界而言,新生儿的男女比例从来都不是对半开的。
这已经是自17世纪以来,人们早就意识到的问题了。
2012年出生性别比地图
每100个女孩出生的同时,世界上就会增加106个男孩。
虽然这个比例大约等于一比一,但男孩的出生率总是要比女性要高那么点,处于一种不严格对等的状态。
一般认为男女性别比例超过108:100以上,或低于102:100为该地区有针对性别的胎儿选择,如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等。
虽然106:100偏差已经不小,但在生活中,男婴多于女婴其实又显得尤为必要。
原因就在于,相对女性来说,身为男性死亡率会更高。
在全球范围内,妇女的平均寿命约为71.1岁,而男性只有67岁。
首先,男性自身的问题就不少,如免疫系统脆弱、胆固醇水平高、心脏问题多、癌症高发等。
而男性从事的职业,也有更高的伤亡率。
成年男性在凶杀、意外事故中丧命的比例也高居不下,遥遥领先于女性。
例如截至2006年,美国成年非老年男性在凶杀案中被谋杀的可能性,就是女性的3到6倍。
而在事故中丧生的可能性则是其他女性的2.5至3.5倍。
正因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早夭,到成年时男女比例就会慢慢靠近趋于平等。
而到老年时,反而会变成女性远多于男性了。
许多人类学家推测,这种微妙的性别不平衡可能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男婴的高出生率其实是对男性高死亡率的一种补偿。
或许“胎儿的性别完全是随机的”,也只是对了一半。
在不同的环境中,性别的比例可能还由一些更复杂的机制在掌控着。
只是这么多年来都难有人能解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生男生女的概率偏差。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胎儿的性别比例还受母亲在孕期的生活条件影响。
如社会地位较高的富裕父母会有更多的儿子。
相比之下,那些生活贫困、饱受生活之苦的妈妈们则较多地诞下女胎。
例如中国的大饥荒、智利的大地震等过后,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女婴潮。
“饱生男,饿生女”也是这么流传开的。
有人提出,正是在这些不利条件的高压,会提高产妇的睾酮水平。
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较高水平的睾酮,确实与孕妇流产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性。
如果男性胎儿天生比女性胎儿要弱,那么它们就很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上,研究也证明了接触破坏内分泌系统的物质,如有毒人造污染物等,就会导致女性的出生率增加。
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压倒性的压力环境面前,女性更容易生女胎。
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却显示了,这种自然调控之力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深刻。
因为造成这不平衡的男女比例,可能更早地始于受孕的那一刻。
美国麻省剑桥Fresh Pond研究院的生物学家Steven Orzack与同行们,就专门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们收集了妇幼医疗机构的14万份胚胎信息和接近90万份羊膜腔穿刺检查样本,以及3000万份堕胎、流产和活产的记录。
(这些数据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不会像中国那样父母经常性地筛选掉女胎)
这也是有史以来,类似研究规模最庞大的数据组成。
但奇怪的是,从报告上来看,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受孕时男女胚胎间的差别。
这个比例是平衡的,严格地遵循50%的男性和50%的女性比例。
所以由此可见,造成出生时倾斜的性别比,必然是发生在怀孕期间。
而根据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分析,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在怀孕的第一周,男性胚胎的死亡数量更多。
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是严重的染色体畸形。
其次,到了第3个三月(中晚期妊娠)期间,男胎的死亡率又会再次飚高。
而其余时间,则是女胎的死亡率稍高一些。
把这些综合起来,就会得出怀孕期间女性胎儿的死亡率超过男性婴儿。
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生的男婴数量会超过女婴。
所以之前不少人认为的,能够通过“养尊处优”来增加怀男胎概率,可能就要破碎了。
或许环境压力等因素,只能在大尺度上筛选男女胎,从而造成男女性别比的偏差。
对个人而言,更没有证据证明其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与之相似的,还有另一个研究。
调查显示了,女性生男孩的可能性会随着孕前收缩压升高而逐渐上升。
在收缩压到达123mmHg的情况下,生男孩的几率接近生女孩的1.5倍。
但是同样的,我们目前尚不清楚血压到底是怎么影响后代性别比的。
而诸如此类的研究,给出的也都是相关性调查结果,并不能表因果。
换个表达也就是,没有证据证明孕前提高血压可以增加生男孩的几率。
其实,想靠这些小诀窍来“转胎”成功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例如在备孕期间随意改变血压、饮食或打破激素平衡等,都让孕妇和胎儿承担着极大的健康风险。
特别是在中国,服用“转胎药”“生子方”死亡或致畸的案例,大家也都已见惯不怪了。
随手搜索转胎药
这些偏方,常打着中药的名号实际却是大剂量激素,无论是孕前还是孕中都绝对使不得。
一般胎儿的性器官分化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
如果“转胎药”中含有大量的雄激素,则会导致女婴男性化或者女性假两性畸形。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阳人”。
外表看可能会让人觉得是男孩,但实际孩子的基因并没有改变。
可能确实会有许多因素能影响孩子的性别,只是这众多因素实在太错综交杂,难分难解了。
所以才有人说,生男生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个未解之谜。
而不留情面的说,现阶段所有生子秘方都是个坑,更像是蜉蝣撼大树。
在随机事件面前,谁都没有办法扮演上帝,操控结果。
只是无论强调了多少遍,“性别歧视”的毒瘤思想不根除,就必然会有人上当受害。
*参考资料
Kristien Boelaert.Why Are More Boys Born Than Girls?.2017.01.18
Human sex ratio.Wikipedia
DNA.生男生女,靠酸碱?.科学松鼠会.2009.10.10
James Devitt-NYU.Pregnancy stress may mean fewer boy babies.2011.12.12
Steven Hecht Orzack.The human sex ratio from conception to birth.PNAS.2015.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