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和环境卫生状况恶化、病媒生物孳生、人群密切接触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加,做好这些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是抗洪救灾的重要任务。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腹泻,主要是感染了细菌、病毒或寄生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以及感染了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性腹泻。有的肠道传染病还可引起有关脏器及全身性感染,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要牢记“病从口入”这一重要环节,坚决做到不吃生食、不因生水、饭前便后严格洗手等防病要求。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或在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可感染人类的疾病。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如果灾区群众居住条件较差、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灾区卫生防病措施一旦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今天开始,我们将分两期为大家科普洪涝灾害后部分重点疾病的防控要点,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避免灾后疫病流行!
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细菌性痢疾
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预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不随地大小便。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
甲型肝炎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水)产品。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共用水杯等餐具用具;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恶心、厌油腻、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甲肝疫苗。
经常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当手被水疱或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更换婴儿尿布后及处理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经常清洁和消毒日常接触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以及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尽量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成人外出回家应更换清洁衣服和洗手后再接触婴幼儿,不要喂食婴儿成人咀嚼过的食物;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玩耍、接吻等。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家居或幼儿园室内做好通风。≥6月龄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以减少EV71感染发病及其导致的重症和死亡,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山东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