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复旦将抗肿瘤药物专利4亿转售美国公司”的新闻引爆朋友圈,有人指责复旦大学这是卖国行为,有人感叹国内产学研环境之恶劣,以至于高校只能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外国公司。今天,我们不去争辩这些,而从技术角度深度剖析一下复旦大学本次转让的IDO抑制剂的全球研发情况,用数据说话,看看这次交易到底价值几何。
IDO抑制剂的英文全称为Indoleamine-pyrrole 2,3-dioxygenase Inhibitors,中文称为吲哚胺吡咯2,3-双加氧酶抑制剂,是一类全新靶点和全新机制的抗肿瘤药物,目前全球共有23个项目开展研究,其中3项临床2期,1项临床1期,19项临床前,复旦大学的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
数据来源:Cortellis for CI
检索时间:2016年3月17日
可以看到,已进入临床的四个品种,除了美国的New link Genetics公司、Incyte公司和Genentech公司各占据一席,另一个临床2期的品种由德国的4SC公司、意大利的Manarini公司和日本的Yakult Honsha公司共同开发。而临床前品种中,除了中国的复旦大学有一个品种在研外,其他品种均属于欧美的制药公司或大学,诸如IOmet Pharma、Globavir Biosciences等中小公司,正是本领域未来的潜在领军者。此外,除了复旦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美国的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等机构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临床方面,Epacadostat的单药治疗转移恶性肿瘤一期临床实验中,52名患者中有15名病情稳定超过8周、8名病情稳定超过16周,没有患者部分缓解。
Indoximod在与多西他赛联用的转移性实体瘤一期临床试验中,可评估疗效的22名患者中4名部分缓解、9名病情稳定。
因此,目前来看此靶点单药效果有限,还是要看与其他药物联用效果如何,尤其是CTLA-4/PD-1抑制剂。
去年底,Epacadostat和默沙东抗PD-1单抗Keytruda联合使用在一个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个1/2期临床试验有54例受试者,其中19个患者用于药效学验证且符合评价要求。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