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个夏天,酷热的天气导致人体消耗过大,耗损过度易出现气阴两亏之证,如气短乏力、口渴咽干等。再加上秋气渐浓,燥气盘桓,虚耗阴津,从而易出现心烦口渴、鼻干咽燥,干咳少痰者亦很多。那么,秋季饮食有什么忌口?该如何进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秋季又该如何养阴养生呢?
对于气阴两亏的人来说,除了适当食补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改善。治疗此证的经典方就是生脉饮。目前市面上生脉饮厂家繁多,其中较受消费者认可的就是选料上乘、疗效显著的辅仁生脉饮。
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古方“生脉散”衍生而来:人参5分(1.5克)、麦冬5分(1.5克)、五味子7粒。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考虑到性价比,现今多为改良方,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人参。
方剂分析:
君药:党参,甘平,大补肺气而健脾;
臣药: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
佐药: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
辅仁生脉饮虽全方仅三味,可一补一滋一敛,配伍极为严谨,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主治汗多、耗伤气液、体倦气短、咽干口渴、呛咳少痰、苔薄少津。
从中医的角度讲,生脉饮补肺清心,以补为主,对于纯虚无邪、气阴两虚者所致的困倦、气短乏力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从药理上讲,生脉饮有强心、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抗心律失常、调节血压、镇静、解热等作用。
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原则。
(1)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俗话说秋困,入秋应适当午睡,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
(2)精神调养
秋季常使人心生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另外,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忧易伤肺。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3)运动调养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可选择慢跑、快走、冷水浴等。秋天是旅游登山的黄金季节,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吸收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对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且能有效地抵御秋燥肃杀之气。
(4)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特点是干燥,容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唇干、鼻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皲裂等,所以秋季进补要考虑宣肺化痰、滋阴益气,而要兼顾补养气血。可选用的中药有:人参、西洋参、玉竹、麦冬、百合、生脉饮等。
秋季进补,养阴为上,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真谛所在。
秋季进补有两大要点:一是以润肺生津,防燥为准则。
秋燥易伤肺,故饮食宜清淡,宜吃鱼类、冬瓜、银耳、莲藕、广柑等食物。
二是应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多食柠檬、枇杷、石榴、梅子等酸味果蔬。
“养阴生津”药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精煨肘
材料:猪肘750克、黄精9克,党参9克,枣姜葱适量。
做法: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姜、葱、枣洗净。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置武火烧沸,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即可。
功效:润肺补脾,脾胃虚弱、肺虚咳嗽尤为适宜。
2)百合莲藕排骨汤
材料:排骨、莲藕、百合、姜、料酒。
做法:将排骨切块,然后用清水泡去血水;水烧开后,将排骨放进去,放入百合、老姜,料酒,待水再次煮开后,放入切好片的莲藕;煮开后用小火炖一个小时左右即可。
功效:养肺阴、滋肺燥、清心安神。
■广文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