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药知识必学:防风


 


 


大家都知道方子里一般都有“药引子”,其又叫“引药”,引导诸药到特定的经络脏腑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药引的特殊作用就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有向导之妙用。


药引以单味药为多,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服用六味地黄丸时宜用温淡盐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之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一汤匙作药引。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从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补肾强筋引药下行,从而下焦病证可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等等,临证验之,多有裨益。治太阳经病用防风为使。


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防风。


防风

记得上初中时,老师说在原始社会世界上存在着巨人部落和矮人部落,其实在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确有其事,部落为防风氏,他们有三丈三尺高,为古防风国的创始人,防风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犒劳将士臣民,唯防风国未到,大禹以为防风高傲,实因防风距会稽甚远,又逢雨季而误会期。当防风第二天赶到会稽时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杀死防风,防风被大禹杀死实在冤枉。防风被杀之时,人头落地,第二年血洒之处长满了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老百姓在治水劳作之时患风寒、头痛发热、周身不适时,用此草煎汤服用获得奇效。为纪念防风老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

 

中药中医文化同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一样悠久,中药命名,多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类比象,直出感悟,历经千年发展,自己创建出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药名文化。有以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来命名,如牛膝,因其茎节膨大似牛之膝;如荆芥,其茎如荆,味似芥;如凤仙叶,其叶如凤尾,花艳似天仙;如人参,其根酷似人之形。有的中药是以其独特治疗作用而定名称。如防风,具有防风祛风之功。


防风,顾名思义,就是说它有防御风邪的功能。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地,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

 

防风一般在冬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在萌芽前采收。种子繁殖的防风需要第二年就可收获。分根繁殖的防风,水肥充足,粗1.5厘米以上时当年即可采收,若是秋播的于翌年10-11月采收。


二月生芽,红紫色,作茹柔嫩爽口。三月茎叶转青,茎深叶淡,似青蒿而短小。五月开花,似莳萝花而色白,攒簇作房,似胡荽子而稍大。九月采根,似葵根而黄色。一种石防风,生山石间,叶青花白,根似蒿根而粗丑。修治,去叉头叉尾,及枯黑者。叉头令人发狂,叉尾发人痼疾也。

 

防风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功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等。

 

炮制方法如下:

 

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生防风长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常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皮肤瘙痒等病症。

 

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炒防风炒后辛散力减弱,有良好的止泻作用,主治久泻不止。

 

防风炭: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防风炭几乎无辛散作用,长于止血,多用于肠风便血,崩中漏下等病症的治疗。

 

动摇飘拉,风木之本性也。防风入太阳兼达肺通肝,表解风疏,有甘辛温之力,寓宣于补,痹舒邪化随所引俱宜,且为脾胃引经。风能胜湿,润可柔枯。防风能通行一身,为散药中润剂。主上部见血,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风药皆能胜湿。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诸祛风之药,大多辛温而燥,而本品兼有甘味,温而不燥,药性缓和,故有“风药中润剂”之称。本品在解表剂中常与荆芥相须为用,习惯常称为“荆防”,前者发汗之力较后者为著,且能透疹、止血;后者祛风止痛作用较优,表证身痛者尤宜用之。


黄润者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芥、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与葱白能行周身。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薢。

 

中医自古以来就将防风视为发表散风之良药。它既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又可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状。防风治疗感冒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泡脚。取防风20克,水煎取汁泡脚。此外还有一方防风柴胡足浴可预防感冒。取防风、柴胡、紫苏叶和薄荷叶各10克去渣取汁泡脚。


因为人类存在着一些特敏体质,所以服用中药后个别人会出现过面反应,常见中药过敏反应如:出现三七瘙痒、畏寒、发热、麻疹样丘疹。天麻出现瘙痒、药疹、四肢隐疹、高热、面肿。丹参出现瘙痒、四肢隐疹、高热、面肿。甘草出现水肿、胸闷、哮喘。防风出现恶心、面及手背呈红色斑块、瘙痒。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至今,河南有些地方称之为“春天之药”,每到立春时节起都要备几剂防风通圣散,全家服用可防春日之温热病。故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这句话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该方出之金代名医刘完素《宣明论方》。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攻邪派用此方治疗面肿风,配汗、下、吐之法治高年暴发狂症。《成方切用》利用本方治疗风热抽搐,手足瘛疭等一切风热证。《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名医杂著》、《疡科心得集》、《名医方论》等书籍皆有本方的记载。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邪从汗解;桔梗上浮清肺热,主升主出主开;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热从便解;石膏、黄芩、连翘清肺胃之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缓急。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防风一般第二年将有80%以上植株抽薹开花结实,地上植株开花以后,地下根开始木质化,严重影响药用根质量或失去药用价值,为此两年以上除留种田外,要必须将花薹及早摘除。一般见薹就打掉,避免开花消耗养分,影响根的发育。未抽薹、开花的防风根部木芯较软,质地柔润,所以叫软防风,产地叫公防风。质量药效较好。但是抽薹、开花之后根部较硬,有裂隙,所以叫硬防风,产地又叫母防风。


按生长环境,一般分为野生防风和家种防风。野生根呈长圆柱形至圆锥形,下部渐细,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或“旗杆顶”,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有的秃净。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体轻质松易折断,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质部浅黄色,形成层为棕色环,切片后形如鱼眼,所以叫鱼眼防风。见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气特异,味微甘。



种植防风因生长快,其根皮为黄白色或灰白色,多纵皱,少见细横纹及疣状突起根痕,无裂隙和放射状线纹理,质坚实无“菊花心”。

 

按产地可以分为:

 

关防风:系防风中道地药材,外皮灰黄或灰褐色深,枝条粗长,质肉厚而滋润红眼圈和菊花心明显。尤以产于黑龙江西部为佳,其主根发达皮色棕黄菊花心明显,被誉为红条防风。

 

红眼圈:老药工术语红眼圈,即形成层靠外一层变成红棕色,新鲜防风根是白色的,没有红眼圈,久置后才会红眼圈才会越来越明显。


口防风:又名西防风,系主产于内蒙中部及河北北部、陕西、山西等地之防风,其表面色较浅,呈灰黄白色,条长而细,有的见分枝,顶端毛须较多又称扫帚头,环纹少于关防风,质较硬,不及关防风松软滋润。菊花心不及关防风明显。

 

以上均以根条平直肥大,皮细质糯,断面皮部色棕中心色黄,菊花心明显者为佳。药店饮片以直径较大且粗细均匀者佳。

 

水防风:又名汜水防风,主产于河南灵宝、卢氏、荥阳一带、陕南及甘肃定两、天水等地。其根条较细短,上粗下细呈圆锥状,环纹少或无,多分支,体轻肉少显木质。

 

以条长均匀,不带芦头,中间有黄色花纹者为佳。

 

目前全国各地使用的防风品种较多,但均不作正品防风入药,主要有产于四川、河南的川防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竹节前胡的干燥根;云南使用云防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竹叶西风芹及松叶西风芹的干燥根;青海、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小防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葛缕子的干燥根。

 

后记

防风质黄,具中土之色。甘温,专中土之味。盖土德惟馨,芳香充达,拒诸邪臭,故头目身首有风,尚未入脏者,能从中拒撤之。若防己,则苦辛主泄,治证亦不相同。防风如任德以御外侮之寇,防己如借权以清君侧之奸。然因名思义,其曰防己,固为可以自卫,亦并此本身是应防之物。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故本经一入上品,一入中品。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果是名不虚传。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天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究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衍,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