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新政出台最频繁的行业恐怕要算医药卫生了。早上起床打开手机,也许一项新政就会闯入你的眼帘:招标采购、两票制、医院控费、基药目录、医保目录……说实话,做医药媒体,特别是医药新媒体的众亲实在太累,他们的眼球必须时刻盯着政策的屏幕,他们的大脑必须时刻想着:新政出台对行业有什么影响?谁会受益?谁会受损?
这不,新政又来了:10月17日,浙江省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达达君关注的是,浙江进一步放开了基层采购使用非基药的比例。《通知》指出,按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实施慢病管理和治疗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从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选择使用除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常用药品外的药品,由原不超过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总金额的30%提高至50%。同时,提高基本药物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这一放松一收紧,目的很明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临床使用药品的匹配和重合度,鼓励在医联体内探索和完善促进上下转诊和分级诊疗、满足基层用药的方法及途径。
非基药“下基层”成趋势
自2014年国家卫计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后,各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采购非基药。今年以来,各地也陆续发布相关通知,明确基药使用比例以及基层可以配备非基药的比例。
陕西省昨天就发布《关于深化药品耗材供应保障体系改革的通知》,要求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要落实好可分别使用30%、20%非基本药物的政策,并根据当地慢病患者诊疗实际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处方,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用药纳入其中。
8月15日,北京市卫计委、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提出增加社区药品报销品种。目前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2510种,社区目录是1435种,下一步将通过政策调整,把2510种药品使用权全部下放到社区。也就是说,在三甲医院可以开的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开。
7月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医改试点实施方案》规定,将合并二三级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目录,将三级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全部下沉到二级医疗机构使用,医保目录内部分非基本药物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
可以看出,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种类,呈现出逐步由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机构放开,由下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放开的趋势。达达君认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对医药市场有何影响?
达达君认为,非基药“下基层”将给医药市场带来三大变化——
1.基层药品市场将扩容
短期来看,非基药“下基层”无疑会改变基层的用药结构,扩大基层的用药量。这一点好理解:品种多了,患者选择的余地大了,以前需要到大医院开的药,现在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开了。这样一来,基层开出的药品肯定会比原来多,市场自然就放量了。
长期来看,非基药“下基层”解决了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有利于这些群体逐渐建立在基层就诊的习惯,而这些患者大多会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回头客”,基层市场也会因此逐步放量。
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领域重点布局、有良好基层营销渠道的药企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典型的代表企业有天士力、中恒集团、昆明制药、和佳股份、尚荣医疗、华北制药、丽珠集团、康缘药业等关注基层市场的药企。
2.基药品种受冲击
随着非基药“下基层”政策的逐步实施,非基药品种可能会削减享有政策红利的基药品种的传统优势,那些疗效不甚理想的基药品种受到的冲击会更大。另外,基药目录中独家品种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威胁。双鹤药业、华北制药、常州制药、西南药业、成都第一制药、青海制药、天津达仁堂、大连美罗中药厂、山东方健制药等老牌基药企业或将受到冲击。
3.外资企业受挑战
虽然非基药“下基层”会使基层医疗市场规模扩大,但机会并非对每家药企均等。对那些主打品种聚焦基层、又有良好基层渠道的药企而言,迎接他们的将是基层市场放量的盛宴;但对那些在基层没有渠道,产品又没有优势的企业而言,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在这方面,国内企业因渠道优势可以在基层市场上多分一杯羹。而对很多外企而言,它们既没有抢夺基层市场的经验,也没有抢夺基层市场的基因,它们的渠道模式只适合大医院,因此在基层市场的争夺中,它们将明显处于劣势,挑战自然不小。
外资企业中,除较早对基层市场有所布局的默克、辉瑞、赛诺菲、拜耳、诺和诺德、诺华等外,大部分企业或面临国产品牌的挤压。
当然,上述影响是比较显性的,更深层次的影响一定会渐次出现。作为药品生产企业,首先必须做的,一定是随时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把握发展机会。特别是医改政策方面的变化,须臾也不能忽视。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达达君该去看电脑了:政策出台这么频,说不定什么东东又诞生了。下期见。
广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