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药知识必学:野菊花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而品种较多,一般有白菊、黄菊与野菊之分。菊花入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品种的区分始于梁•陶弘景,曾提出了真菊、苦葱、白菊三种菊名,苦葱即野菊,真菊当为黄菊。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中有一句诗叫“战地黄花分外香”,其中战地黄花指的野菊花,而不少人把野菊花混同于菊花,更有甚者把野菊花混同于一般菊花饮用,殊不知两者是绝对不能等同视之的,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野菊花和菊花的区别。



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野菊花与菊花虽然是同属近缘植物,但二者并非同一种植物,不可混同,野菊花其外形与菊花相似,只是叶片薄,花小而蕊多,呈类球形,颜色为黄绿色至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而花完全开放、散瓣、有花梗、吸潮、色暗、散气者,则质次。菊花与野菊花生长环境不同,菊花均系栽培物,因产地不同可分为杭白菊花、贡菊、滁菊、亳菊等,因产地不同而品质差异明显;野菊花为野生,故较菊花清冷消瘦,多长于路边、丘陵、荒地、山坡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明目、生津止渴等功效。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用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均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野菊花味苦入肝,清泻肝火;味辛性寒,兼散风热,常与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等同用,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若与决明子同用,可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  此外,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野菊花有抗菌及抗病毒等作用,可用于多种炎症及皮肤瘙痒等症。

 

野菊花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然当时并未入药,后来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了野菊之名,称其“破血,妇人宿血宜之”,开始药用。三类菊花(白菊花、黄菊花、野菊花),药材的外观大体相似,其性味、功能和适应症都有类同之处,然侧重点却各不一样。白菊花和黄菊花都属辛凉解表药,以疏散风热为主,性能较为接近,所不同者在于白菊力缓,清而兼养;黄菊力胜,但泄(疏散、清热)无补。野菊花虽也疏散清热相兼,然苦味较重,嚼后有清凉感,所以该药以苦凉之性为主,能清肺热,泄肝火,尤善解疮毒,为清热解毒药。

 

菊花既是中药,也可以作为普通食品食用,毒副作用极小。而野菊花性苦寒,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时,会伤及脾胃阳气,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脾胃虚寒者及孕妇都不宜食用。景焕《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本草衍义补遗》就讲到:“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所以菊花与野菊花无论是在临床应用上,还是日常代茶饮用,都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

 

目前野菊花临床多用于治疗肿瘤、高血压和高脂血等症,以及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管炎以及急性感染性肝炎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对感冒 、流行性脑膜炎也有一定预防作用。野菊花注射液具广谱抗菌性, 在临床上对慢性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疗效。清热解毒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法则之一,野菊花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 ,已经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作用,菊藻丸为野菊花和海藻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对于此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将为野菊花抗肿瘤的研发奠定基础。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