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山东省卫生计生新图景触手可及 ——看卫生计生工作如何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2月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第四部分“社会发展的优先事项”的第五部分对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作出部署,描绘出卫生计生民生事业的新图景。且看卫生计生工作将如何作为,让省政府描画的新图景触手可及。

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成

省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建成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加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壮大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根据规划,今年年底前,我省将基本建成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将建立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分级诊疗,重点和难点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需要基层承担的服务职能基层接不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省将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推进分级诊疗的突破口,有重点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流程上,我省明确入院、出院的标准和转诊的原则。这些都为基层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转型发展路径。同时,我省明确控制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在最基层,将推进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发展全科医学,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提高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到今年年底,我省每万名城市居民将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率不低于30%。同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构建城乡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
  

在健全分级诊疗服务网络、运行机制的同时,我省将进一步完善鼓励居民看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和鼓励双向转诊的激励机制。二级以上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及时将适合的恢复期病人就近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化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最终的目标,是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建立

省政府工作报告: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和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对建立有效的公立医院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去年7月1日,我省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启动综合改革,实现区域、机构、政策三个“全覆盖”。全年我省财政投入26.3亿元用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中,全省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58.01亿元,大型设备检查检验费用降低20%;按照“811”的原则,落实了包括国家委属管医院在内的省属公立医院10%的补助资金;省属公立医院调整收费项目近2000项;放开了13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全省城市公立医院呈现业务收入、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增加,药占比、药品收入、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出院病人个人负担比例下降的“三升五降”的良好态势。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公立医院运行效能,新的“增长点”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这也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39项重大改革事项中的一项。今年1月20日,省精神卫生中心和省胸科医院分别召开首届理事会议,标志着我省省属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正式启动。
  

去年10月12日,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规定:公立医院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和修订医院章程;拟定医院发展规划、薪酬待遇、劳动用工、人事管理、科研计划等重要事项;拟定医院重大业务活动计划;审定医院内设机构或分支机构设置方案以及医院内部主要管理制度;审议医院财务预算和决算;聘任(解聘)院长及医院管理层其他人员;制定院长任期目标和医院管理层其他人员考核评价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审议管理层工作报告;编写和发布医院年度报告;决定医院其他重大事项。《实施方案》赋予了医院人事自主权、内部分配自主权、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也给公立医院的运行发展注入了活力。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后,医院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由理事会,监督权由监事会行使,在单位内部就可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衡的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公立医院将一律取消行政级别,不再明确机构规格,医院自主设置内设机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管理。
  

全省公立医院将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防病控病体系更加完善

省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加强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保障群众健康,关键在预防,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让已经得病的群众病情得到控制。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重要论述被提出。

  

我省自2010年启动“健康山东”行动以来,在“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特色工作在全国乃至国际都产生重要影响。去年,我省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预防接种管理进一步规范;慢性病防控稳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活动广泛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成效显著,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布,重点慢性病早诊早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扩大到80个县(市、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地方病、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也均有积极进展。同时,我省卫生城镇创建成果丰硕,实现了“保卫”+“创卫”双丰收,目前我省已有15个卫生城市和10个卫生县城(乡镇);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也全面启动。

  

2017年,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将围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个难点进行重点推进,完善居民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检测与干预体系,前移保障人民健康的关口,着力将“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化为现实。

平稳迎接“二孩”生育高峰

省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适应“二孩”生育高峰,增加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和床位设施。

全面两孩政策于去年1月1日正式实施,经过生育准备期和怀孕期,今年将迎来第一个受全面两孩政策影响产生的二孩生育高峰。去年,一季度末我省出生同比减少13.2%,二季度末同比增加10.1%,三季度末同比增加24.7%,四季度末同比增加42.7%,可见人口出生呈快速上升势头。2016年全省人口出生数量达到177万人,同比增加53万人,增幅为42.7%。其中一孩出生占出生总数的34.2%,二孩出生占比63.3%,随着生育高峰的到来,预计今年二孩出生占比较高的趋势还将延续。

  

二孩生育高峰直接拉动了整体生育水平的上升,对以产科、儿科、优生优育科等为代表的有关科室服务供给和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从“单独两孩”政策正式施行起,我省就开始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按照“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原则系统谋划,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快速提高。仅2016年,全省各级妇幼保健院共完成新建19所、扩建20所;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产科床位增至3.2万张,较2015年增加5100多张;各级助产机构产科医护人员增至2.8万人,较2015年增长9.5%。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妇幼健康核心指标继续下降,2016年全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2.62/10万、4.53‰,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两项指标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3.22%和5.03%,大大低于19.9/10万和7.5‰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与此同时,全省管理高危孕产妇同比增长26%,管理高危新生儿同比增长15.3%。可见,这些指标的下降,是在出生人口数量、高龄孕产妇数量、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数量激增的背景下实现的,堪称了不起的成就。
  

取得这些了不起的成就的背后,是妇幼健康服务的巨大成效。2016年,我省建立省市县孕产妇救治中心168个、新生儿救治中心159个,居全国首位;高危孕产妇健康管理率达到99.9%,居全国首位;新生儿四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率达98.77%,居全国首位;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8.13%,居全国首位;创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市、区)6个,总数达到12个,居全国首位;创建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1个,总数达到2个,居全国首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91.84%和92.34%,均居全国前列。
  

随着妇幼健康服务需求的急剧增加,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服务资源缺乏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地方和助产机构出现了服务供给紧张的情况。2016年,我省除新扩建成的39所妇幼保健机构,还有71所立项建设,这些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在加大服务供给的同时,我省将进一步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在全省推广使用《母子健康手册》,做好生育前咨询与服务,加强妊娠风险评估管理,以信息化整合孕前、孕期、分娩、儿保、计划免疫和计生服务等,打造生育全程一条龙服务链;加快省、市、县三级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完善运转救治网络,加快推进各级医联体、远程医疗、对口支援等工作,综合提升救治能力,提升技术人才服务能力,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母婴安全。

传统医学新复兴

省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中西医并重,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

在山东,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一方面,传统医学理念和知识正在得到普及,传统医学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三经传承”让中医代际传承稳健而积极。另一方面,基层国医堂、中医馆项目继续推进,城乡总覆盖率达到79.2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启动实施,已在17个县级中医院开展试点;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第一批试点病种在全省推开,被称为中国式医改的中医样本。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特色优势淡化、西医药化倾向影响、人才不足、重视程度不均衡等问题,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还面临一个又一个门槛。打破这些门槛,坚持中医思维,遵循中医规律,弘扬中医文化,推进传承创新,参与健康事业,正是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实现新复兴的关键步骤。
  

在传承祖国医学传统文化方面,我省将在做好“三经传承”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推动中医药在社会大众中深入人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转化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在人才培养上,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一头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一头全力做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中间抓好省级人才项目的组织实施,尽快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疗效显著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参与医改和健康服务方面,我省将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进一步增加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的病种,积极引导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分级诊疗,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落实差别化的中医药政策措施,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工程,服务健康山东。同时,我省还将继续做好全省中药资源普查,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全方位提升全省中医药实力。

医养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

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大力提升居家养老水平。

省老龄办2月15日发布消息,到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5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0.68%,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07.98万人,占总人口的13.15%,是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约20%,医养结合压力巨大。

  

去年12月,省卫生计生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在今年底前全面落实《医疗养老结合基本服务规范》,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二级以上医院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和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探索发展面向基层及偏远地区的在线远程诊疗系统,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我省将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建立完善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医院可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医院可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保健等服务,建立康复病床、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承担养老机构医务人员培训任务,提高养老机构医务人员诊疗康复服务能力。
  

部分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全省内设医疗机构的190家,内设诊所、卫生室的994家,纳入医保定点的110家。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可申请设立养老机构,面向老年人开展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鼓励二级以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医疗资源,兴办或转型为针对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需求的护理院、康复医院;发挥中医医疗机构特色,把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为慢性病老年人、疾病治疗期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医疗护理康复服务。
  

省级每年列支10亿元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对医养结合型养老床位补助标准提高20%,每张新建床位按东、中、西地区分别给予5400元、6600元、7800元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养老机构根据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老年人身体状况,分别给予每人每年600元、1200元、2400元一次性运营补助。
  

同时,“互联网+”和智慧医疗也将融合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依托签约的家庭医生实时在线系统,每日更新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信息,随时监控居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功能监测,对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实施紧急救援和转诊服务。

祝您健康

长按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微信号:sdswsjsw

资料来源:人口健康报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