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工匠精神】家庭健康的“小妹妹医生”

  在迎博社区,人人都喊施俊晶“小妹妹医生”,实际上,“小妹妹医生”是八零后,自己的女儿都十岁了。依然被叫“小妹妹”,是因为她的眼睛,乌溜溜的,瞳仁超大。

  更重要的,恐怕是她签约的1966个家庭都希望她“小”,这样才能一直得到放心的照顾,家中的老人在人生最后一站过得从容自在。




家庭健康的“老朋友”


  施医生仁心施医,凭着认真的工作态度与出色的医疗技术,得到病患高度认可。很多慢性病患者成了她的“粉丝”。


  70多岁的签约居民老夏,3年前因喉部小细胞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无法发声。每次就诊交流,老夏都是靠手写。施医生不厌其烦耐心接诊。平时还与老夏利用短信、微信沟通病情、预约门诊,久而久之无所不谈,施医生成了老夏忠诚的“倾听者”,因为她感到老夏的世界里实在太缺少一个可以耐心“听”他“讲话”的人。就这样,施医生成了他的忘年交,并赢得老夏家人的认可,管理起老夏全家人的健康。


  2016年2月,老夏突然发消息给施医生说他老伴出了车祸,导致脾破裂,正在进行脾切除手术。施医生把脾切除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及时告诉老夏,帮助他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老夏带着小孙女一起生活,有时也会跟施医生发消息说说小孩读书问题,施医生也会给他很多建议。


  老夏说,小施这个全科医生真的很全能。施医生说,社区医生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医生,就像是邻里、朋友乃至亲人,作为一名家庭医生,我愿尽全力守护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


  今年68岁的患者老朱,患有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是施医生多年服务的一个家床病人。施医生每星期上门给他量血压、测血糖、配药,做健康宣教,甚至关心到他衣食住行。在施医生悉心管理下,老朱的病情一直很稳定。几个月前,老朱一家搬迁浦西,张阿姨恋恋不舍和施医生办了撤床手续,但仍保持手机联系。3个月之后某一天,施医生突然接到张阿姨电话,说老朱吵着要回来,因为他就舍不得离开施医生。搬迁回来第一天,施医生就上门去看望老朱,又重新为他办理了家床。张阿姨说,老朱就是最放心让施医生看病。





最美不过夕阳红


  在浦东,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早开出舒缓病房,施医生积极参与舒缓病房试点,经过近4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舒缓治疗经验。如今,中心已成为全国舒缓培训基地,施医生参加带教培训,业绩突出。


  医学的存在是抗击疾病和死亡。死亡是生命最终的敌人,然而这个敌人拥有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在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中,医生应该是这样的一位将军:既懂得如何攻占能够赢得的领土,也知道无法取胜时投降,放弃为了活下去付出的巨大代价,好好活在当下,把有限的生命活得精彩一些。


  在治疗疾病、战胜死亡已经无望的最后阶段,生命的终点真的应该在医院里度过吗?在美国,善终服务是与医疗一样重要的生命照顾,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借助送到家庭里的设备和药物,患者与家人团聚,走到生命终点。


  2017年,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探索家庭舒缓医疗,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上门服务,帮助那些希望在家中度过最后时光的患者实现愿望。“小妹妹医生”这样有过舒缓病房经验的医生,正是我们今后老去的希望。





这个“小妹”不简单


  施俊晶2016年参加基层岗位大练兵,获得浦东新区全科组团体第一名以及优秀个人奖,并在年度全科医生星级评定中获得了5星级别。她注重临床科研,参与中心的带教工作及多项课题实施,2016年成功申报通过浦东新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立项培养。


  2015年,她通过面试、考核和培训,被纳入浦东新区医学英语国际交流储备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评为英语培训班优秀学员,而且作为浦东新区全科医生代表之一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实训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全科医学理念。


  回国后,她为中心出谋划策,与其他同事一起组织起中心英语角学习活动,并成为英语角授课老师之一。平时,施医生完全胜任用英语接诊外国患者,来中心就诊的外国患者对此颇感意外,赞不绝口。由于她出色的对外交流能力被选为翻译志愿者,参与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接待活动,充分展现浦东卫生人的青春风采。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浦东卫生计生”公众微信,每天都会有准确、精彩的健康资讯推荐到大家哦!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卫生计生: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