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两会,又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医药界建言献策的时候。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以下简称“一致性评价”)作为当前企业正在开展的一项时代重任,无疑是这些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和重点。
3月4日,全国医药行业的40余位代表、委员,与国务院医改办以及各相关部委的官员共同出席了医药界“声音·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会座谈会,针对国内一致性评价工作,他们讨论了当下面临的困难和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该工作后续的持续推进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图: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
总体来看,代表们对于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是一致的。包括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在内的多位代表表达了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支持。
刘革新在会上指出:“药品一致性评价我持坚定的态度。无论是保证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参与国际竞争,还是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制药行业水平,缩短与国际制药工业的差距,提高水平,降低差距,这是中国医药行业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这个阵痛是一定要经历的,这条路一定不能回头,绝不能因为技术性的困难让这项事业夭折。”
他还指出,如果不具备能力,有些甚至还没有研发人员,还没有钱,就面临出局,这是一次残酷的竞争,竞争完成以后中国的企业将会以崭新的面貌正面地和跨国公司进行对战,正面地和它交战,从中发现我们新药开发的规律,树立我们的信心。
图: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左),全国人大代表、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振新(右)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
但是在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是參比制剂和临床试验基地短缺问题。
参比制剂的确认问题是企业面临的第一道坎。目前国家并未出台參比制剂目录,且之前企业申报备案的參比制剂绝大多数未得到一致性评价办公室的回复。
“一致性评价里最大的问题是参比制剂弄不清楚,可能花了很大代价,800万到1000万的投入做出来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是无用功。现在报上去的产品制剂是否可行没有答复,往往就可能把后面的时间耽误了,这是对所有涉及到一致性评价的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振新在会上表示。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调研数据,至2016年9月底,中检院公示企业推荐备案的参比制剂有2609个品规,其中属于289个基药目录1425个,非基药目录1184个,分别占基药目录生产批文的8%和非基药目录生产批文的3.1%,而经中检院审核公布的参比制剂仅12个品规。
与此同时,有些已经确认参比制剂的企业也存在获得难的问题。如有的品种找不到原研产品源头,有的原研产品已终止上市,有的因为国外产品按一定周期生产,难以在短时期内采集到多个批次的产品,还有的国外原研产品本身溶出度变异较多,存在较大的批次间差异,这些问题都是企业自己无力解决的。
参比制剂确定和采集困难严重影响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某大型企业拟开展15个品规一致性评价,至今仅采集到8个批次参比制剂,大多数企业至今尚未收到中检院书面确认通知,无法往前推进。
第二大难题是临床试验资源的匮乏且无法有效扩充。“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源太少,找资源都要等到明年。”在会上,包括全国人大代表、亚宝药业董事长任武贤在内的多位代表委员均提到这个问题。根据调查,目前国内能够承接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医疗机构有103家,其中有意愿承接项目的仅有53家,且每家机构一年能完成的临床试验只有10项左右。
图:全国人大代表、亚宝药业董事长任武贤(左);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泰州医药城党工委书记陆春云(右)
由于一致性评价任务量巨大、时间要求集中,以及临床试验基地的紧缺,也引发了评价费用的水涨船高。这使得企业的投入成本迅速上升,多数企业不堪重负,特别是对一些口服固体制剂品种较多的企业。
有数据显示,如果采用研发外包的方式开展一致性评价,目前药学研究费用已经上升到200万元以上,临床试验费用则飙升到600万元左右,如果开展有效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费用将超过1000万。高额的研发试验投入导致大型企业不堪重负,中小企业更是难以承受。
据调查,某家口服固体制剂批文较多的企业,预计今后3年一致性评价的投入在5亿元以上。2015年,全国化学制剂企业净利润600万以下的占42.18%,这些企业一年的利润不够一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的投入,不少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刘革新指出,存在的问题在于如果要和原研等效,一定要使用国外的辅料,国外的辅料就意味着第一可能会被卡,第二价格极其昂贵,所以通过评价的成本将会数倍于现在产品的成本。那就是创新是要得到成本报酬的,高的资本一定要体现高的商品价格,这一点非常期待国家在未来的大趋势的判断上要指出,改革要有代价,改革要有成果,改革的成本需要未来的盈利来覆盖。
除了参比制剂和临床试验基地两大问题,也有人大代表提出监管部门要提供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很多参比制剂不明确的产品,没有参比制剂的产品或者停产了,如何做临床,也没有明确的程序。这个也耽误了很多企业和很多产品。”杜振新表示。
方方面面的问题制约着企业完成的速度,尤其是289个2007年之前批准的基药口服固体制剂面临着2018年的时间大限。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贝药业董事长胡季强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直言:“2018年肯定做不完,这就是现实。”据悉,康恩贝目前在开展17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展最快的在生物等效试验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医药城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表示,从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时间紧,任务重, 289个品种,涉及到1817个企业和42个进口企业,时间紧、任务重,且费用非常高。
行业人士建议,要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聚焦基本药物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工作,并将完成时限从原定2018年年底延长至2021年底。待基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后,再有序推进非基药一致性评价。
陆春云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能不能分段进行评价工作,改适度的时间;二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来鼓励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同时增加临床基地建设,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一致性评价的费用;三是CFDA要进一步明确首批參比制剂目录,再分批次明确各品种的參比制剂;第四是要出台改规格、改制剂等正式文件。
除此之外,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药品供应保障问题也在会上被提出。与会企业代表之一上海医药副总裁舒畅在会上表示,“上药集团在289年中占了7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有短缺药,中国短缺药的问题多个涉及到上药集团。在一致性评价上,如果由于政策出台后续不配套造成紧缺药变成了短缺药,对市场的稳定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他建议,国家应该有个分类,对百姓用的药价格非常低的药而且量不大的品种,是不是可以用豁免的机制免除一致性评价的成本造成后续很多不利影响,或者在时间上能够分阶段。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联系作者请加微信号:shushulolo,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