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中药养生”关注,疾病偏方、中药功效、病症食疗文章不在只看朋友圈。
三七粉是植物三七(学名:Panax pseudo-ginseng)的根茎制品。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主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及广西深山中,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吃完三七粉人的身体有哪些变化呢?今天带来一位微友吃完三七粉的真实感受。
三七粉的成分和三七主根一样,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有效成分,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我有些血虚,以前经常头晕,记得最开始按摩拔罐时,大椎穴永远都不红,血气上不了头,所以看书学习特别吃力。而且一到冬天,手脚特别凉,特别是臀部,一上床老公说像挨着一块冰。当时我想吃当归粉,可问了中医说:“当归补血、补肉,你吃它干嘛?”我一听,就断了这个念头。后来,当归粉风靡的时候,果然被医生说中了,我周围吃当归的都胖了一圈,我暗自庆幸没有中招。 这次试试三七粉吧。每天两次,每次三克。然后注意观察身体的变化。
第一个星期,排宿便。刚开始吃了没什么反应。后来有几天居然拉肚子。拉出的又黄又粘又臭,这种大便只在喝汁排毒时有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医生告诉我说这是血气上升的结果。增加血气量,相应增加了肠蠕动,所以,会排出宿便。我中途停了几天,再吃时依然会这样排便。第二个星期,小便黄。因为一直在吃的如沛里含B族,小便也会黄,我就特地停了如沛,发现颜色依旧,味道特别大。去按摩时,按摩师说我心火和肝火都大。仔细想想也是,那几天特别容易发脾气,还好大家都让着我。后来查相关资料,其实这也是血气量上升的结果。血进了肝脏,每天早晨的第一次尿,颜色会比较黄,味道比较重,摸头顶正中百会穴的温度会比较高,有的人还会多梦,半夜三点左右会醒一下或夜尿。所以,前段时间总是半夜醒来也是正常的。按摩师就重点给我按摩肝经,胆经,心经和心包经。而肝经那段时间推起来真的很痛。直至现在,症状才慢慢缓解。四周后,手脚终于热起来了。而我最盼望的是手脚能热乎起来。什么时候才会有呢?吃了一个月时,有一天晚上,和老公在一起泡脚,他摸了一下我的手,说:“你的手变得比我还热乎了,看来你天天吃三七粉,效果真不错。”是啊,特别是冬天有一双温暖的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以前,一到冬天,脚冻得好疼,像是站在很湿很冷的地里,现在我再也没有脚不属于自己的那种感觉了。脚热乎了,说明末梢循环好了,那么,脚就会慢慢变得光滑,不再会枯燥、起皮,看着像枯树枝了。现在,自然靓丽胜化妆。天天沉浸在温暖的欣喜里,还有一个重大改变居然差点被我忽略。那天出去办事,由于中午有事不能午睡,也没有时间化妆,就这样跑了出去。但是看见我的人都说:“现在你的脸色好红润啊,养生效果真的不错。”我知道大家说的是真话,有段时间走下坡路时,脸色一直黄黄的,也没有光泽。后来喝汤,脸上的光泽度绝对不是化妆可以比拟的。现在吃三七粉,面若桃花也不是梦。
其实三七粉真的有祛斑功效,先来了解一下斑的形成吧。传统中医认为,人体长色斑主要是因为人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润泽颜面,湿热上升至颜面形成斑点;
按照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理解,以下四种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可能造成色斑:如果长期受到压力,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皮肤所需的营养供应趋于缓慢,色素母细胞就会变得很活跃,从而产生色斑。
便秘会形成斑,其实就是内分泌失调导致过敏体质而形成的,此外,长期使用避孕药也会造成荷尔蒙分泌失调,研究表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9%~20%易发黄褐斑。
缓慢肝的新陈代谢功能不正常或卵巢功能减退时也会出现斑,因为新陈代谢不顺畅、或内分泌失调身体处于敏感状态下,使色素问题加剧。
使用了不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导致皮肤过敏,会在有炎症的部位聚集麦拉宁色素,这样会出现色素沉着的问题。
气血不畅,体内毒素淤积,是长色斑的主要成因。三七粉具有双向调节人体代谢功能,三七粉进入体内后,人参皂苷Rbl能提高聚合酶的活性,迅速分解体代谢垃圾和代谢毒素,通畅血脉、改善人体内环境,排出毒素。
中医认为,治不如养,《本草纲目拾遗》就有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所以,在排毒之后,三七粉还能调养身体各个机能,从而达到固本作用。
人只有在气血充足时,面色才会红润,皮肤才会有光泽,精力才会充沛,经过三七粉对人体机能的调养之后,会刺激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成分,迅速分解皮肤表面沉着色斑,是色斑变淡,消失。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
只需关注后回复病症/中药名即可!已收录百种病症及300种常见中药功效及用法!如回复‘三七’、‘高血压’、‘月经不调’等。
【三七小知识】简介:一个专注于分享三七知识的平台;一个只分享不发任何广告的平台;一个三七文章放心转载的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