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的一天,小儿外科接到医联体单位宾阳县人民医院外一科的求助电话。有一位6岁患儿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伴有发热,已住院3天,原因不明,诊断不详,病情日渐加重,需要向医联体上级单位转诊。小儿外科接到病儿后立即组织科内讨论,鉴于患儿完全性肠梗阻明确,而且白细胞升至3.8万,体温高达40度,考虑有肠坏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空肠上段50CM左右呈现环形淤紫斑,肠壁肿胀,尚未达到完全坏死,予以肠道减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腹痛减轻,但进食后腹痛加剧,体温又升至40度,白细胞升至4万。经科室多次讨论后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空肠上段50CM左右仍呈现环形淤紫斑,肠壁肿胀,但病症较前加重。术中诊断坏死性小肠炎,予以将坏死肠段切除行肠造瘘术。二次手术后,患儿病情远较我们想象的复杂,患儿只要进食水或米粥,腹痛就会加重,白细胞升至3-4万。反复多次进行间断禁食和进食交替,辅予静脉营养,病情得到控制。
这是一例非常复杂的少见的坏死性小肠炎,其胃肠道对糖类及其不耐受,病程相当漫长,需要长时间的静脉营养。鉴于患儿已无生命危险,双向转诊回宾阳县人民医院外一科继续静脉营养。在回宾阳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住院期间,小儿外科邓洪辉主任两次前往,根据病情设计后续治疗方案,从早期计算静脉营养,到寻找不含糖的替代奶粉补充,然后进食米粥、面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期间经历了2个月的时间。终于2周前,邓洪辉主任再次前往宾阳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完成肠闭瘘手术,患儿得到彻底康复。
从这一例小儿外科复杂病患的成功救治过程来看,医联体双向转诊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复杂病患其过程往往是漫长、多变的,需要各级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中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其次,如果每一级医疗单位只是治疗这个病患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上下联动互相关注,治疗的连续性将会中断,病情将会反复,产生不当治疗,就这个病人来讲,很可能产生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剖腹探查术,最终造成孩子的终身遗憾。最后,医联体双向转诊制度帮助患者找到治疗方向,少走弯路,节约经济成本,减轻社会压力,减少因病返贫,同时也为当前扶贫攻坚战做出贡献。(小儿外科:邓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