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唐山市承接首都优质医疗资源转移嫁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曹妃甸合作医院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正式开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专家王苏第一次踏上曹妃甸,为这里的百姓带来专业的医疗技术,同时也开启了每周一次往返北京与曹妃甸520公里的“约会”。
曹妃甸是京冀两地共同打造的协同发展示范区,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受当地地理位置、医疗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当地居民如患有心脏疾病,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手术以及介入治疗手术,需要辗转1个多小时车程到唐山市区医院就诊。如今,曹妃甸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北京专家大夫的诊治,十分方便。据了解,曹妃甸区医院积极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洽谈转移嫁接,除安贞医院以外,与北京妇产医院正在进行洽谈,并组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同时,组织曹妃甸区医院持续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妇产医院进修学习。
每周四下午1点左右,王苏在结束北京安贞医院的工作之后,就启程前往曹妃甸。中途需换乘1个多小时地铁到达北京火车站,随后乘坐1个半小时的高铁抵达唐山。而为了保证第二天的手术顺利进行,通常他会在市区停留一晚。第二天,在1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王苏8点赶到曹妃甸区医院,8点半准时开展手术。为此,他总共需要花费3、4个小时的时间。
为了抵御射线的侵害,保护甲状腺、心脏、肺部等躯干,王苏手术中需要穿好刷手服、铅衣、隔离服,但即便如此,因长时间在手术室中,衣服不能完全覆盖的小腿、脚部等,患上骨质疏松的概率比常人要高。
从2016年8月中旬王苏在曹妃甸区医院做第一台手术算起,截止到2017年2月24日,他已经在曹妃甸区医院完成了超过160台手术。采访这天,他需要完成10余台手术,而最多的一次,他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做了18台手术。
开始手术前,王苏认真仔细地做清理消毒工作。在旁人眼中,一天10台手术已经很多了,但在王苏看来,相比北京一天20台手术而言,这里的节奏还是要慢一些。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曹妃甸区医院的医疗团队已经可以在王苏的指导下,掌握冠状动脉造影术。而当诊断过程中发现患者需要安放心脏支架、球囊扩张等时,王苏会亲自上手术台,操作并完成手术。
王苏在曹妃甸区医院两个医生的配合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手术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医生往往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于是在手术的角落里堆满了各种咖啡、茶叶等提神饮品,让医生在完成一台手术稍作休息时,喝几口提神。
每完成一台手术,王苏都与曹妃甸区医院医生研究病情,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会回放造影情况,仔细讨论研究,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手段。
手术室外,病人家属等待着手术结束。他们说,此前病人已经在曹妃甸区医院住了8天院,听说周五有北京的专家过来做诊断,他们觉得很踏实放心。
中午11点,午饭已经送到。手术室内,王苏和医生们还在紧张地进行着手术。有时候,当医生们结束手术,饭菜已经凉透。
12点半,在做完第4台手术后,王苏走出手术室,结束上午的工作。
穿着3层手术服的医生们,在连续站立4个小时后,出汗是常有的事儿。
因为只休息20分钟,王苏和其他医生的午饭只能在手术室外的更衣室解决。一张条形桌子充当起餐桌的角色,虽然饭菜已经有些凉,但几位医生还是吃的津津有味。
下午5点,王苏在唐山北站准备返回北京,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王苏说,这还属于正常,有时候忙碌起来11点才能回家。有时手术做不完,不能当天返程,只能等到第二天。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微不足道的小个体,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服务更多群众。
健康,是人人关注的民生话题;医疗,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探路者”。“跑北京、天津看病的少了,在家门口就诊的多了。”三地的医疗人才和技术自由流动起来,才能切实有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目前,河北260多家2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达成的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超过400个。
来源:腾讯大燕网
编辑:姚海雷
更多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