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的前一天
小星和大家揭秘了郭同学的办公室内景~~
(没看过的筒子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有粉丝留言说“50了还是同学?”
是的!在复星,人人都是同学!
刚进复星的员工都会参加“新员工培训”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罚钱环节:
培训过程中谁脱口而出说“某某总”
就要现场罚钱
从入职的那一天起,大家就开始被“洗脑”:
在这里说某某总
你不仅是out
还违反了“潜规则”——
彼此都是同学,不论职位高低!
参加过复星大小会议的人都知道
一个千余人大会场
主持人介绍都是说
郭同学、汪同学、启宇同学、晓亮同学……
郭同学称呼大家也都是“同学”
这是分分钟上课起立老师好的节奏吗?
除了开会,还有写信郭同学也都是 落笔“同学”
还没有称同学的时候,是称“老师”
许多老复星人都说,在复星互称“同学”是有基因的
一位老复星人回忆,早在“同学”的称呼开始之前
上世纪90年代她入职复星的时候,
复星员工之间相称“老师”,
其中一些人她也一直叫到了今天
从“老师”到“同学”,
这两个称呼都契合了复星的企业文化
企业内部保留了校园文化的单纯一面
对复星历史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
“复星”之名,表达的是对创始人母校复旦的致敬之情
之后许多复旦学子加入了复星的队伍
彼此是校友,沿用校园的称呼“同学”
让人倍感亲切
当然再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兄弟学校同学加盟
复星的团队蓬勃壮大……
但内部的业务氛围,
仍然保留了校园文化的单纯一面
“扁平化”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在复星,没有永远的“某某总“
只有铁打的“项目负责人“
这也是复星组织结构的一个特点:
扁平化、以项目制为主导,决策效率高
你只是个鲜嫩的职场人?
不打紧,只要你有想法,能执行
就请你大胆认领项目A角
“肆意”指挥团队各号“同学“
甚至可以直接向集团管理层沟通汇报
在复星,我们不讲究“级别”、“辈分”
我们只看能力和态度!
总比别人快0.01
复星提倡学习、进化
“同学”在一起与其说是“共事”
不如说在共同“进化”
郭同学在今年致复星股东的信里,
也和大家分享过一句话
“学习是我们最大的智慧,甚至是唯一的智慧”
郭同学和汪同学也一直在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希望团队是学习型组织,个人也不断学习进化
永远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学生的状态
这样才能比别人快一点点
据说郭同学目前还在上学:清华大学企业家学者班
而汪同学也坚持百忙中抽空每周阅读一本书
鼓励团队的年轻化
郭同学曾经说过
“复星要鼓励年轻人”
同学相称
我们绝不是装嫩
我们是真的很嫩!
90后00后
活跃在我们的各个业务岗位
我们真的很年轻
说的不是年龄
是干劲和热情
看看郭同学在篮球场的状态你就知道了
啧啧啧,没想到简单的一声同学
背后竟会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企业文化
现在再叫一声“郭同学”,应该不会有人疑惑了吧
下班了
下课了
全体起立
同学们明天见~
(本文转载自复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