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获得感哪里来 看看"病有良医"的青岛探索

  不断引进国内外高端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见到顶级专家;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让老百姓有个小病就医更方便;在全国范围率先推出医养结合模式、以特药特材为主要特色的大病救助模式,突破各种障碍解决患者切肤之痛……在实现“病有良医”的路上,青岛一直在进行自己的探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这些都见证了青岛的探索之路。 

青岛市公共卫生中心效果图。


高端医疗 家门口就能看顶级专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医疗资源进入青岛,青岛人在家门口看顶级专家的机会也更多了。 

  青岛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在常规年度体检里没发现任何异常,本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经朋友介绍到青岛市中心医院的国际门诊做了经鼻胃镜检查,检查的医生是与市中心医院有合作的日本医院医生泽田。 

  泽田医生在检查过程中,通过画像判断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并取病理,病理结果证实为胃部印戒细胞癌。这是胃癌当中比较恶性的一种,早期发现可以手术治疗,晚期就丧失了手术机会,死亡率极高。泽田医生本人也认为此病例能在相对早期阶段发现实属幸运,病变位置在胃体部极为隐匿处,再晚半年发现,就将错失手术机会。接到患者检查结果后,国际门诊立即组织专家会诊讨论此病例,经过医护人员细致严谨的沟通,患者和家属接受手术治疗的会诊意见,并向国际门诊表示深深感谢,现患者已完成手术治疗,进入康复阶段。 

  青岛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邹晓告诉记者,医院与日本一宫西医院等合作,建立国际胃肠疾病诊疗中心,诊疗手段非常先进。胃镜管细5.9毫米,经鼻腔插入胃里时,不刺激舌根部,相比于传统胃镜检查大幅度减轻了呕吐、疼痛等不适反应。采用表面浸润麻醉,安全性更高,受检者几乎不需要恢复时间。“国际胃肠诊疗中心和日本医院建立联系,日本专家至少半个月来一次。”邹晓说,中心已发现了好多例早期胃癌,切除后不需要放化疗,这需要非常精细的技术。 

  据悉,青岛有多家医院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合作。 

  市立医院与美亚医疗签订合作协议,在医疗服务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海慈医疗集团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附属约翰娜医院合作建立中德(青岛)关节与运动医学诊疗中心,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成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青岛泌尿外科微创治疗基地”; 

  妇女儿童医院与澳大利亚圆美溪国际医疗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第三人民医院与天津市南开医院开展合作,共建肝胆胰微创外科; 

  疾控中心与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基础研究; 

  中心血站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血液安全和临床输血相关研究; 

  崂山区引进以泰山学者乔明琦博士为首的山东省情志病症临床诊疗团队,建立了明岐中医院;

  城阳区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联合成立“北医三院城阳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 

  胶州市引进上海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分院项目,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14万m2,目前正在开工建设。 

  据统计,去年青岛市与28家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科合作24个;引进196名紧缺高层次医学人才,招聘医学博士169名,医疗卫生院士工作站达到6个,老百姓在青岛就能得到国内外优质高效的医疗技术服务。 


分级诊疗 家庭医生让就医更方便 
  “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去社区医院,社区里做检查,大医院出报告。”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岛市民开始习惯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 

  近年来,胶州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作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一项民生工程,胶州市已有近4万户居民15万人签约,签约居民可享受家庭医生提供的“签约式服务、订单式治疗、个性化指导”。只需要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送医到门,成为居民的健康顾问。 

  签约的社区居民,可享受医生上门服务,免费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身体健康状况得到全程监护。针对社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定期提供健康咨询和个性化服务。同时家庭医生还要把卫生保健、预防先行的理念,深入到每位社区居民的心中,进一步为病患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根据青岛市卫计委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市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落实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共有2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服务团队1768个,签约居民360万余人。 

  全市建成各种形式医联体487个,派出3012名医务人员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门诊服务12万人次,开展手术1363台次,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根据青岛市卫计委的工作安排,2017年,分级诊疗在各区市要全部推开,其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是医疗和公共卫生两方面的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公共服务。 

  青岛市要突出发挥医联体建设、集团化发展的载体作用,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着力点,在“基层首诊”上下功夫;以解决“上转容易下转难”为重点,在“双向转诊”上下功夫;以医联体等机制创新为动力,在“上下联动”上下功夫。加强疾病分级诊疗过程中医疗质量连续化管理,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重点,规范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落实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 

  市卫计委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有机融合,以慢性病患者为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慢病防治康一体化试点经验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示范点建设活动,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办法。 


发展中医 养生保健进万家


  作为全国唯一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副省级城市,青岛积极创新中医药扶持政策,在全国率先选择中医门诊优势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并按病种结算或日间病房管理,落实中药饮片使用扶持政策,率先试行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推行特聘中医专家存案制度,扩增了全市中医药人力资源总量。 

  新建80个国医馆,100个中医专病(专技)特色门诊,新增101家中医药医疗机构,全市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实现了中医药服务的全覆盖。 

  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综合(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崂山区入选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黄岛区第一人民医院入选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目前,青岛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达4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达3个。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海慈医疗集团、市第五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开展首届“三伏养生节”暨2016年“健康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2017年,青岛将实施中医药“十百千万工程”。 


  十:引进10名国医大师、建立1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10条中医养生旅游示范线(点)、打造10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 


  百:引进100位省级以上名中医、建立100个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立100个国医馆、打造100个中医优势病种; 

  千:选派1000名中医师下沉帮扶基层、扩增1000名中医药从业人员、培养1000名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层人员、培养1000名养生保健指导医师; 

  万:开展“养生保健进万家”行动。 


医养结合 实现医养康护有效衔接
  “医院养不了老,养老院就不了医。”很长一个时期,住医院还是住养老院,成为很多失能老人的两难选择。 

  和青年人生病住个院、出院就能活蹦乱跳不同,属于易病多病群体的老年人,很多患的是慢性病,病情紧急时需要医院专业救治,病情缓解后仍需要专业人士护理以及维持必要的治疗。 

  老龄化社会下,对于老人医养结合之道的探索就变得特别重要。 

  早在2003年,四方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开始尝试医养结合。到2006年,青岛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正式将老年医疗护理业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管理。 

  2012年7月,青岛市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具有“青岛特色”的城镇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探讨老龄化社会下老人的医养结合之道。 

  有了这一政策,患病失能老人不需要挤大医院的床位,可以在中小医院、有条件的护理院或者家里接受良好的护理和治疗,并且费用报销比例很高,家庭经济负担较轻,不少老人平均每个月的花费比以前能节省五六千元。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青岛已经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养、康、护的有效衔接。 

  青岛从顶层设计入手推进医养结合,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社会办医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8个系列文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在调整医养结合用地评估价格、优化土地供应方式、鼓励利用存量土地与房产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完善投资收益奖励机制、实行护理员免费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 

  青岛的医养结合目前主要有四种医疗护理模式,分别为依托二、三级医院建立“专护”模式、依托社区护理院建立“院护”模式、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实施登门服务“家护”模式、依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立进门入户的“巡护”模式,并实行床日定额包干方式结算。 

  目前全市167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巡诊服务,62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胶州市将卫生院与敬老院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实行“两院一长”,走出了农村群众医养结合的新路子。 

  市南区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养老照护”项目、“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 

  2016年6月,青岛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先后三次在国家卫计委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打造出闻名全国的医养结合“青岛模式”。 

  2017年1月1日起,继失能老人之后,重度失智老人也纳入青岛市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针对失智老人的精准护理保障制度。


公立医院改革 减少药费支出近15亿
  过去五年,青岛医疗事业全面发展,原有的医疗资源改革提升,新引进齐鲁医院、复旦国际医疗中心、和睦家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9岁。 

  2016年7月1日起57所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取消药品加成,规范药品集中采购,住院次均费用首次出现下降,减少药费支出14.69亿元。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集中采购高值医用耗材,节约费用5040万元。 

  2016年所有市属医院实现就诊“一卡通”,市民在不同医院可实现统一预约挂号、诊疗缴费通用、检验结果互认,方便了群众就医。启用“120”互联急救移动终端,实现了标准心电图实时采集传输和远程阅读诊断。 

  2016年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立医院东院二期和青大附院东院区综合病房楼主体竣工,新增床位900张。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眼科医院新院区项目落地。 

  2017年开工建设市八医东院区,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市立医院东院区,协调推进青大附院东院区、市民健康中心、眼科医院红岛院区和北部医疗中心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度,完成市五医扩建工程立项,开展市妇儿医院危重症救治中心、中心医院肿瘤中心、市海慈医疗集团康复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今后五年,青岛进一步推进“病有良医”。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和健康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发展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分级诊疗。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 

  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  
大病救助 让高价特效药更便宜 


  靶向药物凯美纳,治疗肺癌效果显著,但一盒价格将近3000元、每个月服用四盒就要1万多元。

  凯美纳并不算最贵的特效药,针对一些重特大疾病、灾难性疾病以及部分罕见病,目前精准有效的治疗药物或医用耗材,往往价格昂贵,每盒两三万元的单价和几十万元的总费用让病人及家属望而却步。 

  最关键的是,这些有效却高价的药物,是不在常规的医保报销目录里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费药。 

  对于岛城参保人来说,一般的住院治疗,医保报销70%至80%的费用都很正常,生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普通的家庭也能承受。但是,参保人一旦得了大病、特殊的病,需要的药物和治疗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需要自掏腰包时,“大病致贫”就出现了,有些家庭甚至卖房卖车,依然摆脱不了困境。

  医保报销目录,就像一个紧箍咒,困住了大病特病患者家庭。2012年7月1日,青岛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全国率先实施以特药特材救助为特色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把包括凯美纳在内的9种特药特材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特药特材主要是指基本医保目录外、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须、治疗效果确切但价格昂贵的药品耗材。医保部门与制药企业经过谈判争取价格让利,并对谈判后的药品耗材给予保障,能够降低大额医疗支出造成的家庭灾难性风险概率。 

  纳入保障的特殊药品和耗材,经青岛谈判后价格明显下降,有的药品包括赠药优惠在内最大降幅达70%,耗材降幅达到50%以上,实现了价格全国最低、慈善赠药力度最大。如,乳腺癌靶向药物赫赛汀,据统计可平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2.87年,原需个人每年自负的16万余元降为5.5万元,自负比例仅为30.14%,下降了50多个点,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原先每月1万多元的凯美纳,进入特药报销后,病人自付在3000元左右。 

  除了让患者能用比较低的价格用上特效药,青岛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还考虑到了患者的总花费,对于医保范围外个人负担较重的医疗费用,再报销一部分,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5年来,全市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的资金支出超过7.9亿元。 

  近年来,随着医保谈判团购机制的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救命药”纳入保障范围。特别是今年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保障种类进一步增加至41个,涵盖了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及高致残率疾病的多种药品耗材,对于缓解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负担发挥着重要作用。 

  即墨农村居民赵先生,去年11月查出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住院花费了6万多元,出院后还需持续使用专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特效药物地西他滨。但一个月近2万元的药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更加沉重。正在全家人为筹措医药费犯愁的时候,青岛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于今年1月1日启动实施,赵先生使用的“救命药”纳入了保障范围,今年前3个月,他使用特药地西他滨的费用总额达3.5万元,个人只负担6900元,减轻家庭医疗负担近80%。 

  青岛市的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由救助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升级,政策惠民效应进一步放大。特药特材报销比例由70%提高至80%,并不设最高支付限额;范围外费用大额救助,一个年度内个人负担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报销比例由60%提高至70%,年最高支付额度提高到20万元。 

  由此,青岛市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多层次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季度,共有2万多名重特大疾病患者享受到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保障了4万多人次,资金支出共计8652万元。 


永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接受中医诊疗。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