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岫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人祖祖辈辈以谷类食物为主,适应了这种代谢习惯,到了我们这一代,尤其近20年间,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肉类成了主食。大量吃肉使得祖先遗传给我们“代谢习惯”没法适应。
38岁的罗先生年纪轻轻却已有10年痛风史,尿酸长期处于600~700umol/L之间,“降不下来,平时一两个月就要发作一次,去年11月以来,基本每个月都有20天以上脚踝关节有疼痛感,影响走路。”
罗先生很郁闷,痛风甚至让他成了家庭生活的缺席者,“全家好容易一起高高兴兴旅游或出行,我却犯了痛风,只能躺在旅馆,让老婆孩子单独溜达。不痛的时候,走远路也吃力,陪小孩上游乐园都‘拖后腿’。”
而且痛风和肥胖成了恶性循环,一痛风就没法锻炼,宅在家里,身高173厘米的他,体重已经190多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痛风是中国的罕见病。”杨岫岩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的“开科元老”,与痛风打交道30年,见证着我国的痛风由罕见病逐渐演变为常见病多发病。
他解释,中国人祖祖辈辈以谷类食物为主,自从人类起源至今的中国人适应了以谷类食物为主的代谢习惯,到了我们这一代,尤其近20年间,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肉类成了主食。大量吃肉使得祖先遗传给我们“代谢习惯”没法适应,没能这么快跟上食物结构的“潮流”。这种代谢不适应,导致肉类蛋白中所含的高嘌呤,代谢形成的尿酸超过了身体的排泄能力,就出现了血尿酸增高。
简单的中学化学就能解释痛风的原理:血液中尿酸浓度高,超过溶液的饱和度,就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在显微镜下可看见,那可是一根根“小银针”,细长、锋利、白色透明,“小银针”刺激关节滑膜,诱发炎症,关节就会红、肿、热、痛,这就是痛风。
痛风反复发作,尿酸盐就会大量沉积,凝结成团,形成痛风石。杨岫岩说,痛风石小如芝麻,大如鸡蛋,往往经久不愈,可侵蚀骨质、关节软骨。有的老患者痛风部位的骨头,竟会被痛风石给“掏空”。
单位一体检,男同事们就“哀鸿遍野”——尿酸超标!杨岫岩介绍,数据显示城市白领男性,一半的人尿酸偏高。虽然,不少人尿酸每次都偏高,但不一定会痛风,但“尿酸长期超过400umol/L,1%的人会转为痛风,超过500umol/L,8%会转变为痛风,超过600umol/L,10%会痛风。”
杨岫岩建议,“如果从来没有痛风过,尿酸500umol/L多并不不建议用药,适当控制饮食就可以了,但如果超过600umol/L,建议适当用药了。”
和医生“深聊”一次,有助于患者全面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从而遵循有效的自我疾病管理。
然而,和医生“深聊”估计在现行的就医模式下还难以实现,关于痛风,你还要了解这些问题:
饱受痛风折磨后,许多人痛下决心,拒绝一切肉食、海鲜等,甚至完全素食。但痛风还是反复发作,不禁吐槽:为啥已经如此“忌口”还反复发作?
杨岫岩解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痛风的形成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管住嘴,只能控制某一阶段的痛风发作。
痛风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1)高尿酸血症而无尿酸盐沉积;
(2)有尿酸盐沉积但无痛风症状;
(3)间歇性痛风;
(4)慢性痛风。
人们只有在痛风第一阶段,即“高尿酸血症而无尿酸盐沉积”阶段,才可以通过控制饮食,使血尿酸控制在正常值上限420umol/L以下,才可能起到预防痛风发作的作用。
而在后面三个阶段,因为已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腔内,此时试图通过控制饮食来降低血尿酸很困难。因为已经沉积在体内的尿酸盐就像一个“尿酸池”,可以不断地向血液中释放尿酸。此时就需要借助降尿酸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血尿酸。这就是痛风病人问“我已经很严格忌口了,为什么痛风还是反复发作?”的原因所在。
杨岫岩认为,完全靠控制饮食来降低尿酸“性价比”不高,“饮食结构的转变有利于营养的摄入,让人们体质增强和寿命增加。而且再怎么忌口也不可能回到1970年代以前,每月就半斤肉、半斤油的饮食状态,没有必要,也不现实。
杨岫岩建议,痛风病人与其“戒食”不如“戒酒”。酒精对痛风的影响要大于肉类对痛风的影响,痛风病人要尽量少喝酒,特别是白酒和啤酒。
红酒可以小酌一杯,但也不能饮用过量,过量的红酒对痛风病人同样有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痛风患者可以毫无节制地大口吃肉。需要适当控制肉类、内脏、贝类海鲜的摄入量。
在血液检测中,普通男性尿酸正常范围的上限是420umol/L,导致很多痛风患者就把该值作为自己降尿酸的目标,认为把尿酸降到420umol/L就万事大吉。杨岫岩指出,这也是痛风患者的普遍误区。
他解释,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值是400umol/L左右,在420umol/L这个最高正常值时,尿酸在血液中已经是处在饱和状态了。所以在痛风的系统治疗中,患者不能仅满足于降到“正常值”,而是要降到“目标值”。
“近年来医学的很大进步是确定了痛风患者控制尿酸的‘目标值’。痛风病人要注意,有痛风石的,血尿酸要控制到300umol/L以下;无痛风石的要控制在360umol/L以下,才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复发。”
很多痛风患者都在痛风发作时吃药,在疼痛缓解后就觉得自己“没问题”了,于是不知不觉就自行停药,直到下次发作再吃,陷入循环。或者血尿酸降下来了就停药,等到下次检查,尿酸又高了,忧心忡忡。
杨岫岩提醒,痛风必须终身服药。可以根据自身的血尿酸情况调整药量。一般在降低到目标值后,可以适当减量,让血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值。
吃药的同时,定期检查并实时了解自己的血尿酸情况,防止痛风的反复发作。
杨岫岩教授介绍,根据降尿酸的原理不同,痛风药物分为两类。
一类是促尿酸排泄的药物,让尿酸通过尿液排出,如苯溴马龙。但是,肾功能不好,有肾结石的患者要慎用促进尿酸排出的药物,以免加重肾脏的负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要配合吃苏打片,因为在碱性环境下,尿酸盐溶解度高,不易形成结晶。多喝水多排尿也可以减轻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晶。
另一类是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这类药有2种,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别嘌呤醇价格非常便宜,降尿酸的效果也不错,但是要注意的是,2%的人在服用时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过敏症状,包括剥脱性皮炎和多脏器损害,甚至休克、死亡。首次服用时,一天只吃一粒,并密切观察皮肤有无不适,连续服用半个月到一个月后再逐渐提高到常规剂量。非布司他作用强,副作用小,缺点是比较昂贵。
病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类药物服用。特别严重的病人,也可“双管齐下”,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杨岫岩教授提醒,不少痛风患者还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富贵病,需要多运动,但是爆发式的运动可能导致痛风症状的加剧。痛风患者要注意形成持之以恒的,规律性的运动习惯。
“走路是帮助代谢的最好方式”,他指出,“如果锻炼的目的是强壮身体,就白天运动;如果是以减肥、控制尿酸血糖血脂为目的的运动,则最好是晚饭后,走半小时到1小时”,速度以赴美女约会的“赶路”速度为益,“走完之后,不要再吃东西,只能喝水,不要喝饮料,不要吃有能量的东西。”
因为吃进去的晚餐,睡觉之前不能基本消耗掉的话,多余的肉类蛋白质会变成氨基酸,再变成尿素氮排掉,米饭面等主食的碳水化合物,会变成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囤积在体内。
相信大家也都发现了,身边的痛风患者都是男性居多,很少见到女性患有痛风。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降尿酸作用,可促进尿酸排出体外。所以女性的痛风多发生在在绝经期之后。
现代风行的痛风,古人只用一个方就解决了大半问题
古代治疗脚气病有多种方法,其中以鸡鸣散最为有效,只要有便秘的情形,鸡鸣散治疗一方一个准,自学医以来目睹疗效甚多,也治疗好不少!
自从有了西医的病名,很多中医的专业术语就被历史淘汰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相关疾病的症状,也不知道怎样来表达病理病机,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的词语,西医的词语越来越占据医生的大脑,以至于很多古人的智慧被遗忘。
痛风的治疗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要知道古人将一种疾病分成一个大类,比如妇科病时一类,儿科病是一类,脾胃病是一类,还有一类就叫做痛风,哦不,古代不叫痛风,而是叫做脚气病。
大家都知道隋朝修了一本书,叫做《诸病源候论》,在这本书之中,主要探讨的就是疾病的病理病机,但是基本不讲治法,只有导引之术。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所谓的脚气病,在《诸病源候论》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讨论如何治疗脚气病的,也就是现代的痛风,痛风在古代也像现代一样曾经风靡一时。
脚气病的由来。
根据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脚气病一开始并没有,但是永嘉之乱之后,很多北方的人跑到南方之后,这类疾病就开始流行开来,后来有几个和尚医生,疗效非常好,几乎十全十,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天文数值呀。
脚气病为什么得之于脚?
脚气病在古代也叫做风毒,按照经络的循行,肝脾肾三藏都是从脚开始,而这三藏最容易被寒湿所中,所以一般都从脚开始。如果不断加重,才会上身,才会分布在四肢各个地方。
脚气病为什么一开始不被发觉?
脚气病一般都是在其他病发作的时候一起发作,也有的是喝酒之后就发作了,一般是男人发病比较多,也有妇人发病的情形。开始时,脚气病有很多表现,但是都主要表现在肝脾肾三藏上,一般都有小便不利的情形。
脚气病的原因?
《千金方》记载,在湿冷的地方待久了,因醉酒入房做爱,汗出当风取凉,这三种情况都是得脚气病的原因。
所以痛风也是历节病,黄汗病,张仲景治疗这个疾病有专方,比如黄芪桂枝芍药汤、桂枝附子汤等方。
古代治疗脚气病有多种方法,其中以鸡鸣散最为有效,只要有便秘的情形,鸡鸣散治疗一方一个准,自学医以来目睹疗效甚多,也治疗好不少!
组成如下:
槟榔7枚;陈皮 30克;木瓜 30克;吴茱萸 6克;桔梗 15克;生姜 15克(和皮);紫苏茎叶9克
此方在鸡鸣时分冷服,一般第三天开始出现腹泻,“服此药至天明,大便当下一碗许黑粪”,腹泻完豁然如失,效果奇快!
此方来自何处?
这个方是家传用来治疗湿脚气的标准方,疗效显著,但是并不是祖上发明的,而是《朱氏集验方》中的一个方而已。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伟大与不朽!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备用方:
第一种是有阴虚热者,脉来细小,数,脚疼痛,用竹沥汤:竹沥(200ml)甘草 秦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己 细辛 桂心 干姜(各10) 茯苓(15克)防风 升麻(7克) 附子(20克) 杏仁(15克)
第二种则是脉浮大,为表证,用小续命汤,这个方效果非常好,一服一个准;麻黄(去节10) 人参(10) 黄芩(10)芍药(10) 甘草(炙10) 川芎(10) 杏仁(10) 防已(10)肉桂(7) 防风(15) 附子(20)
第三种是脉沉,但是有小便不利的情形,这种情况下服用越婢汤;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白术12克附子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大枣15枚。
来源:中山一院官方微信、“庆余阁”头条号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