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套管冲洗引流技术首次在新疆成功应用于儿童肠瘘题
这是第54天了,被连续24小时不停地灌洗着整个腹腔。4月25日,看着透明的生理盐水注入肚子,再带着橘褐色的肠液及粪便流出,病床上的小热木知道,这代表自己快好了,“很快我就能出院,去见我的妹妹们了。”
11岁的小热木因阑尾炎术后并发肠瘘,粪便从瘘口溢出,“装”了一肚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外科联合胃肠外科,首次将双套管冲洗引流技术成功应用于儿童肠瘘治疗,经过近两个月的抢救,终于让小热木转危为安。
小热木家住新疆于田县木哈拉镇,父母都是农民,每年的收入约为5000元。作为家中的老大,农忙的时候,她就是一对双胞胎妹妹的“小保姆”。
2月底的一天,小热木突然觉得肚子疼,“疼的满床打滚,头上大滴大滴的汗往下淌。”妈妈麦姆妮罕·买买提敏说。
送到当地医院后,“医生说可能是阑尾炎,就做了手术。”麦姆妮罕回忆道,可手术后,孩子的疼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肚子上的伤口一直不见愈合,最后开始发臭,往外渗出黄色的大便。”
眼瞅着孩子有进气没出气的样子,麦姆妮罕和老公麦麦提·达曼赶紧包车将孩子送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外科。
“孩子入院时,已经是术后第8天,体重从25公斤降到了18公斤。”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东说,大便不停地从手术刀口外渗,腹腔严重感染并发严重营养不良,同时合并严重肺部感染、重度低蛋白血症及胸腹盆腔积液等病症,“病情十分危急。”
据刘东副主任医师介绍,所谓肠瘘,就是指因肠道本身疾病、外伤或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肠壁上出现了个“小洞”,肠内物质如食糜、肠液、大便等流入腹腔,造成腹腔严重感染,继发严重肺部感染等病症,是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随时会危及生命甚至死亡。”刘东说,而小热木的肠道上一次性出现了两个瘘口。
“通常遇到肠瘘的患者,我们会立即实施手术,为他进行封堵或再造一个合适的通道。”刘东说,而孩子入院时间过晚,已经丧失了最佳手术时机,如强行手术,“风险和死亡率都会非常高。”
对于儿童肠瘘,新疆暂无过多的临床诊治经验,小儿外科主任李水学立即邀请医院多个科室进行会诊,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胃肠外科主任医师罗苏明说,手术肠瘘是腹部外科手术中少见但灾难性的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死亡率高达30%-45%,以往碰到这样的患者,往往是将患者送往全国治疗肠瘘最好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进行治疗,但初期治疗费用至少需要20至30万元,不少家庭困难的患者只能放弃治疗。
为了解决新疆肠瘘患者的治疗困境,2013年罗苏明主任医师曾专门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肠瘘诊疗中心进行学习,回疆后就将双套管冲洗引流技术应用到临床,肠瘘的死亡率随之降低到了15%-20%,“但此前这项技术仅应用于成人,从没用在孩子身上。”
考虑到小热木家的经济状况,征求了父母的同意后,决定为孩子实施这一治疗方式,小热木成为新疆首个接受这一治疗方式的肠瘘儿童——用生理盐水24小时持续缓慢冲洗小热木的腹腔、双套管主动负压引流将腹腔内的“异物”排出体外,同步辅助抗感染治疗和加强营养。
“肠瘘治疗一般需要3到6个月。”罗苏明主任医师说,首先要控制感染、稳定生命体征,其次是有效引流,再次就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这期间,营养支持不可或缺。”
在肠瘘治疗过程中,双套管的管理尤为重要,如管理不当,往往会并发出血、感染、营养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反而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治疗一天天的推进,小热木的腹痛消失了,呼吸顺畅了,原本裸露出肠管的手术切口也渐渐愈合了……54天下来,她亲眼看着从肚子里引流出的液体变化,感受到肚子上原本崩离的手术刀口正在一点点长好,对于每天在床旁出现多次的刘东和罗苏明,更是让她觉得格外亲切。
如今,小热木体内的感染已经全部被控制住,体重也增长了3公斤。盲肠处的瘘口经过有效引流而自行愈合,小肠处的瘘口也在治疗中形成了瘘管,不会再向腹腔内肆意“泄漏”了,腹腔引流管也已由多根逐渐减少至一根……
而在医生手把手的指导下,妈妈麦姆妮罕和爸爸麦麦提也都学会了更换双套管的技巧,“孩子是否需要手术,要看三到六个月后瘘管和瘘口的恢复状况,如瘘口能够自行愈合,就可以免除手术的痛苦了。”刘东说,住院期间在科室主任李水学的支持下,为患者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减免,“通常来说治疗费用约需十七八万,但目前患儿家庭花费了不足五万。”
随着小热木病情趋于稳定,为了进一步降低患儿家庭的负担,麦麦提在医生的建议下,买了个负压吸引器,准备回家后继续为女儿做康复治疗。
想到马上就能回家,小热木露出了笑容,“妹妹们肯定想我了。”
文/图 新疆晨报记者 夏莉涓
编辑/田莉 排版/巴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