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申请成为专栏作者,或原创投稿
请联系:editor@med.sina.com
用“尴尬”二字来定位MSL或会引起很多行业人士的异议,因为在当前处方药推广面临变革的大背景下,医学驱动迎来了春天,普遍认为MSL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不少国内公司也开始招兵买马,组建MSL队伍。何以“尴尬”见得?
MSL在中国落地应有1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大概有几千人规模。其职能大致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为专家提供产品关键数据,讨论产品与治疗领域新的研究进展,收集与解答专家在临床实践中未满足的需求;
2、与PI讨论临床研究方案(III或IV期为主);
3、参与与举办学术会议。讲者培训,并为其准备或修改PPT;
4、内部支持(主要是销售人员培训,文献支持)。
国内要求从业者为本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目前MNC在中国的职位要求与国外仍有较大差别,欧美公司普遍要求该职位生命科学领域博士以上学位,专业领域要有建树与研究成果,能更高层次引导KOL的治疗理念与临床决策,那应是达到了TAE(Therapeutic Area Expert)的水平。
MSL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往往与内外部的评价有较大偏差。临床专家普遍认为,MSL并不能满足其潜在的专业需求,尤其是在科研创新方面。文献推送以及产品关键数据解读难以激发临床客户的兴趣。偶有少数MSL还比较清高,缺乏情商,与客户的沟通存在障碍,反而让客户比较反感。在公司内部,来自销售团队与市场部团队的抱怨也不少,销售认为,MSL并没有给产品的推广在更高的科学层面给销售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市场部则认为,市场部的兄弟们完全可以取代MSL。这是MSL感到比较孤独与无奈的两个尴尬境地。
坦诚而言,原研创新药的医学策略以及EBM关键数据、临床研究设计基本被总部框死,尤其是Off-Label更不能越雷池半步,何以谈创新?MCM及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最新的研究资讯完全不需要MSL来搭讪。在专业领域成为影响KOL治疗理念的MSL,需要漫长时间的沉淀,且这个MSL还须是疯狂爱好医学科学研究的有心人。因此,MSL有时被诟病也在情理之中。
最近德勤发布了《新医改新变局-MNCs的挑战与应对》,该报告坦言未来MNCs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原研药高价上市渺茫,过专利期药降价或被迫丢失市场,广阔市场就像一片白茫茫的芦苇荡,进去容易出来难。基于保利润,未来销售人员数量一定会面临裁减,而一些“雾里看花”的部门如MSL、数字营销等更将面临不确定的变数,快速或稳健扩张或成为天方夜谭。
个人判断,未来MSL会向“小而专”方向发展。一个公司可能就保留10人左右的精干队伍,主要的职能是管理全国20~30多个重量级的KOL,通过与这些KOL深层次、多元化合作,来影响本专业领域的治疗决策与理念,为患者、为产品推广创造价值。而国内公司,我认为目前并不需要急于建立MSL队伍。为提高效率,深度挖掘产品的医学价值,优化产品的医学与市场策略,首先应将医学与市场有机融合,优化组织机构与流程,合并医学与市场部,创新推广与传播方式。
未来MSL也将面临转型,一是去做销售,二是去做市场或者CRO,三是转投行做医药行业研究,四是去保险公司。以上最有“钱”途的方向是销售,未来五到十年,专业娴熟又擅长管理,善于沟通的销售人员前程似锦。我坚信将来MSL会取代部分销售,尤其是地区经理以上职位,转型的MSL将有非常好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职业定位会在震荡中徘徊与发展,千万不要梦想着可以干到退休,当下的MSL,一定要耳听八方,多多学习。MSL需要破茧,机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不管行业如何变局,我坚持认为:一个善于做人、情商较高、善于沟通的MSL一定会拥抱到璀璨而明亮的未来。
*声明:本文由新浪医药专栏作者原创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医药新闻立场。转载该文章,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于新浪医药。
枫 叶 的 脚 步 向 您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