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我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打“组合拳”

一边是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难以缓解,一边是织就全球最大医疗保障网;一边是“以药补医”痼疾多年未除,一边是国家频出招下狠力调低药价。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一些学者更把它比作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2017年,作为“三医联动”的重要一环,医药改革开始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各环节发力。

公立医院药占比7年下降6%

“以药补医”现象,是中国既有医药体制的一大痼疾,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着力破解的难题。

4月8日零时起,以取消药品加成为标志,北京市3600家医疗机构同步启动改革。公立医院以药品进价销售给患者,多项医疗服务价格体现“技有所得”……“医药分开”在这个春天,开始推进。今年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预计将为群众节省药品费用600亿至70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药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2016年的40%。

“这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这样形容取消药品加成的意义。他表示,在中国医改大版图中,全部取消“以药补医”,涉及深刻的利益调整,事关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

走出“一亩三分地”意识是关键

“医药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突出表现为‘三个难分’,即医药难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难分、管办难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

根据《“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的损失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等补偿。目前十多个省市已出台实施方案,提出对于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收入亏损,80%~90%由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10%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解决,10%由公立医院内部解决。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认为,相较于以往药品领域“只改一方”的改革方案,如今中国医改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改革涉及的部门越多,越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占48.3%,住院药费占36.9%,而英美等发达国家药费仅占10%左右,这表明,未来我国药价降“虚高”还有较大空间。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丁锦希认为,医药改革的关键是“药价要下来,服务要上去,医保要保住”。促进合理用药,要破除更加顽固的体制机制壁垒,需要用更大勇气决心智慧推进改革。

王贺胜认为,医药改革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三医联动”打出“组合拳”,坚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体作用。

答健康之问,谋治理之策。人们期待,大国药改为13亿中国人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调查

“可不用”的辅助药竟成采购排名的“佼佼者”

一些老百姓反映“看病贵”,但究竟“贵”在哪儿?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份某省中标药采购金额排名清单,某些“可不用”的辅助药却成了采购排名的“佼佼者”。

这份清单所列药品标明了药品通用名、生产厂家、规格、供应价、可负担性等内容,从表中披露的一些数据,显示出辅助药、营养药在采购中的“非正常现象”:价格高的辅助性药品冲进药品采购排名前列,而非患者急需且价格合理的药品。

这份清单里,一款“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在所有中标药品中采购金额排名前三,规格为2ml:20mg,供应价为127.69元,可负担性为11.03。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药价可负担性指标,超过1则视为“差”。专家指出,我国患者的药品可负担能力在医保“保驾护航”下,指标可提升到5左右。一旦指标超过5,则表明达到难以负担的程度。

不仅如此,清单中一些药品的可负担性指标甚至超过100,患者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一些辅助用药的可负担性‘差’,但采购排名却又如此靠前,不能不说是招投标的怪象。有的药‘作用小’,但‘用量惊人’,其中也暴露出处方的不合理性。”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说。

记者采访发现,别看营养药、辅助药不起眼儿,但在一些医生的处方中却唱起“主角”。“难怪一些患者总喊‘用不起’,辅助药的‘药物滥用’之风也该刹一刹!”牛正乾表示。

追问

廉价药去哪儿了?

3块钱一盒的牛黄解毒丸、1块钱一盒的红霉素软膏、2块钱100片的复方新诺明……曾一度为老百姓熟知的多种廉价药身影如今也愈加难寻。

业内人士指出,基层医疗机构问题更为突出。因廉价药品短缺,一些农村患者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危机。

低价救命药缘何会出现“有需求、无供给”的怪象?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指出,药品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下降,药企不愿意生产,医生不愿意开方子,价格低、用量小的药品就容易短缺。

“一些地方招标一味追求低价格,这也无形中加速了廉价药的消失。”重庆天圣制药集团董事长刘群表示,“在利润过低的情况下,厂商干脆停产,或者换新包装再涨价。”

与此同时,“黄牛”倒买倒卖,市场药品购销秩序混乱,使廉价药更“难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吴浈指出,药品短缺成因复杂,主要表现为供应性、生产性、机制性以及垄断性短缺。

对临床必需、用量小且易短缺的药品,必须走出“救火式”的治理模式。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咏红建议,应走出“信息孤岛”,尽快摸清短缺药“家底”,将临床必需、短缺后影响大的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建立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报送、分析、会商制度,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应急生产、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药品市场供应。

看来,发挥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调节市场失灵的难题,保证短缺药的合理供应,才能为患者们更好地“托底”。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