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新业态红利期开启,谁才是药店的新宠儿?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药品零售市场已一扫飞检、两票制和营改增等政策出台初期的“愁容”,连锁药店也开始积极思考在医药新零售时代,如何开启新模式、新业态的红利期。


毋庸置疑,几乎所有药店经营者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在具体方向上,又难以抉择。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店还是多元化药店,都以更为贴近消费者和目标客群的方式出现。DTP药房、慢病管理、中医馆、网络医院仍是药店创新的焦点,他们各具特色,又尺有所短,有可能粉墨登场之后陷入僵局,也可能浴火重生引领行业新热潮。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出现了融合加速的迹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DTP药房:从新特药延伸到更多药品服务领域


随着药品招标采购、“两票制”及分级诊疗等政策的推进,处方外流有望成为趋势。在此进程中,DTP模式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除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北京京卫大药房、百济新特药房、国大药房、众协药店及健客网等已早早布局外,一心堂、老百姓及益丰大药房也于去年重点布局处方药,为DTP业务做准备。德开大药房更是将30个城市的50余家医院周边店改造为药械店,重点发展DTP模式和慢病管理。


不过,DTP的市场看似很大,但受限于市场规模增长乏力,似乎又难以成为主流。在市场认知度、普及率低,产品数量有限,价格较高等几大因素制约下,药店可能只是一个分流市场,目前还未能实现增量,不过,DTP药房所承载的专业服务模式如果能运用在药店的日常经营或其他商品上,或许不失为提高药店竞争力的一个方法。


慢病管理、中医馆:延长“医+药”的复合型业态


虽然处方外流,限制药占比、药品零差价等政策的落地利好药店销售,但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政策对于经营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药店的服务供给在不断加大,服务重构成为医药新零售的核心。为增强用户黏性、延长服务链,慢病管理中心、中医馆及中医坐堂等成为药店的另一主要发展方向。


据悉,目前全国有近200家连锁药店已经开办或正在筹备中医馆,整体来看可以说已经形成气候,具备了一定的体量。3月初,首届“精品中医馆百家论坛”盛况空前,虽然不少与会者表示对中医馆有兴趣,但却不知从何下手。中医馆的前期投入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门店选址、装修及聘请名医等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加上市场中药材质量鱼龙混杂,消费者信任度不高等也使得中医馆的发展参差不齐。能不能成为连锁药店进击医药新零售的一大“武器”,还得看握在谁的手里。


慢病管理方面,“医+药”的复合型业态也很明显。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如服务简单、促销意味浓烈、疾病治疗方案不科学等,甚至有不少企业以慢病管理之名行推销产品之实,还有一些机构强行把慢病管理和“互联网+”拼凑,作为产品配送的工具。


当然,也有求变者,去年比较活跃的药店慢病管理(MTM)工程已率先在广东、天津和安徽等地开展活动,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实操性、便于复制的连锁慢病管理模式。达成共识的是,重掌慢病管理系统构建主导权,全面提升零售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品牌度与美誉度,形成连锁药店的核心竞争力,是推进慢病管理的必然方向。


网络医院:借助互联网打通线上医疗


谈及网络医院,还要追溯到2014年10月底,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主导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正式上线启用,随后浙江、河南、宁夏、甘肃、湖南、江苏、福建等地纷纷出现网络医院大军。拥有资源的线下药店也不断介入,北京好药师大药房、重庆万家燕药房均接连布局,与此同时,壹药网、金象网等医药电商也加入行列。


然而运营至今,网络医院的效果参差不齐,难题也悬而未决,如患者质疑其专业度,以及医保报销、医生多点执业、医疗责任壁垒、盈利模式及利益分配等问题也有待完善。所幸,部分先行者已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强化以消费者体验和诊疗效果为核心,进军线下服务点,进行全国门诊布点甚至收购医院,如七乐康正探路互联网医院“复合型”新模式,瞄准二次复诊。


面对医药新零售带来的契机,或许在未来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中,连锁药店将回归地面,网络只是其延伸服务时间、争抢服务体验的工具之一。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