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基药制度为杠杆的新医改首先在基层推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出,原本目的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过,基药制度在农村的执行过程中,却让村卫生室遭遇尴尬。基药配送不及时、低价基药脱销等现实问题,直接导致村医用药过于局限。村民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到卫生室,有时还会无药可用。
让患者等不起的基药配送
基药制度实施前,医药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村医从药品批发公司进购药品,选择余地比较多,而且还非常方便。只要村医急用,哪怕只是一种药品,医药公司都会不分昼夜地送药上门,不仅方便及时,医药公司的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如今,村医只能每月在固定时间向卫生院报送一次基药订货单,再由卫生院向基药配送企业订购。接着,配送企业将基药配送到卫生院,然后再分发到村卫生室。很多地方,由于基药根本就不送货上门,村医只能自己上门去卫生院取药。
由于周转时间过长,配送不及时,有些基药品种常常处于缺货状态。一旦村医无药,很容易就会耽误农村患者的治疗。更多的情况则是,患者根本不愿意等待太长时间,而是直接去卫生院和县医院看病,限制了村卫生室功能的发挥。
另外,由于基药配送机制不灵活,退换货也不方便,村医计划采购的药品经常被随意掉包、更换,甚至串货。很多配送来的基药临床根本用不上,导致部分基药长期积压甚至过期,而有些基药送来后,就已经临近失效期了,这些损失最后都要由村医来买单。基药配送无法根据患者随时的用药需求做出及时反馈和调整,暴露出问题越来越多。
村卫生室常用药消失了
基药改革后,村卫生室常用药品数量也从原来的几百种下降到了不足百种,甚至更少。一旦基药断货,患者就要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卫生室药房几乎空了一大半儿,农民常用的药物消失了。村医过去习惯使用的健胃消食片、感康、安瑞克等常用药都不在基药目录内。在药品供应极大丰富的今天,村卫生如今居然会遭遇“用药荒”。
另一方面,部分零差价基药价格并没有变便宜,反而比药店的零售价还要高。比如,常用的消化药“多酶片”,按非基药在医药批发公司采购,每瓶(100片)进购价仅为1.40元;基药价则为每瓶2.20元,药店零售价每瓶只要2.00元钱。
还有部分基药,在进入了基药目录之后,在招标过程中,换个包装摇身一变就会大幅涨价。比如,猴耳环消炎片变身基药之后,进购价从6.3元每瓶一跃上升为11.3元每瓶;20片装的布洛芬缓释片也从5.5元每盒暴涨至10.80元每盒。价格上涨的结果是患者敏感。
村医自掏腰包采购基药
按照政策要求,村卫生室提供服务是公益性质,村医销售基药不能赚取老百姓一分钱。但最近几年,村医购买基药要自己垫付现金,按规定每个村医限管理1,000个居民,村医要自掏腰包购进基药零利润垫付给村民。这直接导致村医负担加重,一些地方出现村医流失问题。
而现状是,医保部门在基础保障方面薄弱,地方财政部门在补助上仍然不到位。村医所垫付的基药款,虽然通过新农合报销能够拿回来。但是,新农合报销回款的时间长短不定,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以上。在等待回款过程中,如果因为报销手续不规范,村医还可能遭遇扣款,甚至被罚款。
总而言之,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改善,更多患者则愿意去县医院就医,乡村医生流失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医疗三级网底的功能将受到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