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首个“护士群体”白皮书在京发布!近9成需要解压,精神尊重是第一!

近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919护士关爱计划)、新华公益、护联网联合举办的《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位与护士行业相关的主要嘉宾及30家重要媒体共聚一堂,通过新华网云直播进行了同步呈现。


《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11月18日发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


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


(注:2017年5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50.7万人占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2%,较2010年增长了71.2%,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10年的1.52提高到2016年的2.54。全国医院医护比由2010年的1:1.16提高到2016年的1:1.45。)


2016年11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护联网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919护士关爱计划”(简称“919护爱计划”),是国内首支为关爱护士而生的公益基金,其宗旨是关爱护士身心健康、救助护士职业伤害、关注护士职业发展。


919护爱计划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内护士群体工作生活发展现状,于2016年12月启动“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面向全国除西藏之外3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311所城市共收集了51406份在职护士调查有效问卷,回收离职护士群体调查有效问卷共计168份,回收公众调查有效问卷1008份,对护理院校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共计22所,医院护士长现场访谈、电话访谈共计36人。


通过对样本数据抽丝剥茧,从中探寻护士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心理感受,由小见大地从中发现存在的共性,挖掘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的意见。


本报告从立项到成稿历时4月有余,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作为国内关爱护士群体的首个公益项目成果,尚有待深入和完善。


919护士关爱计划启动仪式


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在职护士、离职护士、社会公众、护理院校专业负责人及在职护士长。


1.在职护士:在职护士作为调查的重点和核心主体,透过对护士工作生活状况分析护士群体身心健康状况及职业发展情况。


2.离职护士:作为曾参与护士工作的一线人员,拥有大量丰富的经验,通过离职护士的从业状况研究其前因后果,用于对比分析护士的职业生涯状况。


3.社会公众:包括一般公众和病患公众,社会公众作为护士护理服务的受众,以及护士社会认可度的关键性因素存在,是护士从业人员感受社会态度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主要影响从业状况的外因。病患公众接触护士的时间较长,对护士的认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通过对两类公众群体的分析,研究护士在社会层面的外在体现与内在认识之间的契合点与分歧点。


4.护士长:作为护理队伍的业务带头人、行政负责人以及护理队伍基层管理者,是了解科室护士业务现状、了解护理人力资源情况的有效途径。


5.护理院校:作为护士培养的主要渠道,是护士输出的主要来源,可了解潜在护士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护士培养的基本内容上进行探索,了解从业内容的有效教育程度。调查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输出方向,了解护士的培养趋势能否满足社会对护士发展的需求。


调查方法


本调查的研究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两部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


问卷法主要针对在职护士、离职护士、普通公众、患者公众。采取线上问卷的形式调查,由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宣传推广及委托各地区护理协会发放到各地区医院的护士手中。


对回收样本进行初步分析填答时间后发现,绝大多数填答者对于问卷本身重视程度较高,平均时间在20分钟以上,平均每题决策时间在12秒钟左右,说明问卷填答者对于题目本身经过了缜密的思考,也说明题目设计的有效性较强。问卷样本数据采用SAS及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访谈法主要针对职业护理院校学科负责人、护士长。在访谈的过程中,结合观察护士长在谈话中的表情, 语气等信息, 分析其阐述内容在客观事实中的影响。观察细微神情的改变,同时思考如何进一步地挖掘研究内容,通过转变访谈内容或者逐步远离本身题目内容,获取信任后,再重新回到访谈主题内容。


护理事业发展所取得成效

与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护理事业发展所取得成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11月18日发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护理工作发展所取得的成效,结合本次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显示出护士职业发展现状中诸多积极因素。


(一)护士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2015年底,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二)护士队伍学历水平增长显著

根据本次调查回收的51406份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次被调查的在职护士中,专科以上学历护士占94.8%,本科学历护士达53.8%。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一方面是由于本科院校护理教育生源提高,另一方面是许多护士的毕业后继续教育意识也在增强,护士在职教育比例逐年提高。


(三)职业培训覆盖率较高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58.6%的护士所在单位对护士在职业生涯方面有相关培训或规划,各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训,本次调查护士中85%均接受过一次以上的相关职业培训,其中23%的护士参加过3次以上的相关职业培训。


(四)优质护理服务对公众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的调查和访谈中,81.5%的患者及家属感受到护士在工作中传递过来的爱心与关爱,有85%的公众的心中认为护士是“白衣天使”,使用了“责任心、爱心”等词语对护士的职业形象进行赞美。说明护理服务质量获得较大改善,对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后减少了护工支出成本也有直接体会,公众对护士的满意度逐渐提高。


二、调查所发现的问题


护理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满足公众身体、心理及社会的整体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还有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积极面对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医疗暴力和职业伤害问题突出


1、超过50%的护士受到不同层面的心理创伤

在对护士的职业伤害调查中发现:41.2%的护士在近一年内遭受到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行为。随着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护士遭受的心理暴力甚至是身体暴力日益频繁,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导致心理暴力的发生。


调查发现,有51.2%的护士心理创伤严重,心理暴力一般不会造成直接身体损伤,但反复多次的心理暴力容易造成心理损伤,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心理暴力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对护士进行如何防范职业伤害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2、约79%的护士在工作中遭受过利器损伤

在受到的职业伤害类型中,利器损伤所占比例最高,占在职护士调查样本量的79%。对离职护士调查样本分析中发现,在离职前有68.5%的护士都遭遇过利器损伤,依然是职业伤害中最频繁的一种。


数据分析显示,38%的护士所在单位没有提供有效防护用具。44.6%的护士认为所在单位对护士职业风险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32.4%的护士认为工作压力来自于“受到职业伤害”。由此可见,护士工作过程中极易遭受多种类型的职业伤害,一方面源于护士自身防护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与所在单位对护士职业伤害的重视程度及防护措施有很大关系。



临床科室护士工作时,都在接触注射针头和输液针头等锐利器械及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使临床科室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利器损伤的情况也会比其他职业损害更多。


在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安全防护教育工作,护士自身缺乏防护意识,相关机构应加强避免护士职业伤害的干预力度,尽可能减少职业伤害发生,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被访谈者:

我这个手被划伤,还缝了一针呢!到现在都还有疤痕,这个是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当时我就觉得既然选择了做护士,就一定有这个职业的风险性,所以我觉得我的认知还是挺正确的,每个护士都会有被针刺过,不是划伤,就是刺伤,原来在病房配液的时候,基本上每周手上都会有口子,不是这有口子,就是那里有口子。


我们现在接触的都是病人的血液,血液中肯定有梅毒、艾滋病、乙肝、丙肝等,这种感染的感染病人,在第一次给他抽血的时候,可能不是完全戴着手套在给他操作了,你戴着手套给别人抽血,第一病人可能觉得你怎么戴着手套呢,他的心里有一种不受尊重的感觉,第二就是戴着手套,肯定敏感度不高,必须要足够的敏感度,才能够一针成功。所以护士为了操作方便有时候也不太愿意戴手套,好多方面的原因,护士扎两针还不能找到血管病人就可能有想法了。


(二)渴望获得患者肯定和社会尊重


1. 护士在工作中最看重获得尊重


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有80.7%的护士在工作中最看重“获得尊重" 。


92%的护士认为“护士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83.3%的护士不能明显感受到病人对护士的尊重,90%的护士不能明显感受到社会大众对护士的尊重。


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有49.7%的护士对未来是否继续从事护士行业的命题选择“否”或选择“没想好",有46.9%的护士计划在30-40岁阶段考虑改变现有职业(护士), 护士在参加工作6到10年这段时期,职业倦怠感的程度较强烈,辞职人数比例最大,对于月收入越低的护士,离职率越高。曾遭遇过医疗暴力的护士离职几率更大。



被访谈者:

我觉得护士和患者争执可能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了解,一定程度上不太了解护士的工作性质,或者对护士的工作性质职责不太了解,病人家属也没有跟医护人员合作过,没有合作过就没有这种信任感,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会产生一些误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手术对病情的担心焦虑,以另外一种形式爆发,我觉得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


2. 护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互理解


有78.4%的病患及家属认为,护患关系紧张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相互理解,在病患治疗期间,患者急于尽快康复,内心较脆弱,就会导致对护士的要求增高。


同时由于部分护士的自身素质不够、工作中缺乏耐心、业务能力欠缺等,也会成为引起护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很容易就会影响一个群体形象。因此,护士也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对待患者的态度、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3.公众对护士的工作内容理解狭隘


在普通公众视角下,护士工作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打针发药(94.1%)、巡视病房(79.9%)、协助医生接诊治疗(77.8%)。


在公众眼中,护士的工作内容最主要就是打针发药,而对护士能够进行护理诊断、护理计划的制定与护理措施的实施的概念较为模糊,如何提高护士群体社会地位,首先应先改变公众对于护士工作内容狭隘的理解。



(三)职业发展与晋升需求强烈


1.护士对自身职业发展概念模糊


根据在职护士样本数据分析显示,约52.5%的护士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在对离职护士群体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大于60%的护士依然会从事与医疗护理相关的职业,还有近40%的离职护士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但还需要融合其他能力的工作。


2.针对护士的职业培训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58.6%的护士所在单位对护士在职业生涯方面有相关培训或规划。39.4%的护士所在单位对护士培训提供政策支持,32.3%的护士所在单位对护士培训提供费用支持,29.8%的护士所在单位对护士培训提供晋升空间。


调查数据显示,85%的护士都接受过一次以上相关职业培训,其中57.2%的护士曾参加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45.1%的护士曾参加过执业资格方面培训,39.2%的护士曾参加过专科护士培训。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有超过一半的护士对自身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目标,但绝大多数护士都会参加与职业相关的培训, 说明护士对于自身发展有较强意愿,希望通过能力的提升改变发展轨迹。


(四)收入待遇严重偏低


1、37.6%的护士月收入低于3000元


根据既往国家统计显示: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为6700元左右,二线城市的平均工资为5600元左右。通过对问卷样本数据分析中发现,有83.7%的护士在工作中最看重“薪资待遇"。76.5%的护士月收入低于5000元,其中约37.6%的护士月收入低于3000元,而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护士仅占比4.5%。直观显示出护士月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平均月收入,同时已离职护士数据显示,有48.8%的护士因为收入低而选择离职。


数据显示,护士的工作年限对护士的月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工作年限越长,其月收入水平越高。



2、85%的护士都接受过相关职业培训


调查发现,85%的护士都接受过相关职业培训,接受过培训的护士月收入水平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相关职业培训的护士月收入水平。护士的工作年限越长、护士的职位和岗位越高,护士对自身的薪金满意度水平越低。



3、事业编制的护士月收入整体优越于其他用工性质


数据显示:护士的用工制度对其月收入有很大影响,合同制和其他用工制度中,护士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非常高,远远高于事业编收入比例。


护士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以事业编用工制度所占比例最高,并且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用工制度,护士的月收入5000-8000元水平区间中,事业编制护士远高于其他两者用工制度,月收入2000-3000元水平区间中,则是合同制和其他用工性质的护士比例更高。



(五)护士群体生存状态堪忧


1、近10%的护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


通过对在职护士的问卷样本数据分析,90.4%的护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的比例约9.8%。有74.2%的护士需要经常值夜班。通过对已离职护士问卷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有75%的护士在离职前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


2、护士群体离婚率是全国平均离婚率的7倍


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粗离婚率为2.8‰,而本次在职护士调查婚姻状况分析显示,护士群体30-40岁年龄段离异比例为2%,远高于全国平均离婚率,这种现象与护士工作状态显著相关。


3、86%的护士需要心理疏导、精神减压

通过对在职护士的问卷样本数据分析,护士“对心理疏导、精神减压需求程度”有86%的护士表示“需要”,其中35.3%的护士表示“强烈需要"。74.7%的护士所在单位没有“心理疏导、精神减压等措施”。65.4%的护士认为工作压力来自“护患关系", 50.7%的护士认为主要压力来自“工作要求高”。在对已离职护士的样本数据分析中显示,45.8%的护士因为工作压力大选择离职,42.3%的护士因身体原因选择离职。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更新、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工作的要求日益严格,护士的心理及体力负荷随之日趋繁重,导致“职业倦怠”现象更加普遍,常见护士有失眠、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激惹等症状。在离职护士群体中,约79%的职业病为失眠,主要与护士不规律的工作与作息时间,生物钟完全被破坏有关。



结论及建议


一、缓解护士工作压力,重视心理疏导


护士既要完成平凡、琐碎、繁重的护理工作,又要与患者、家属、探视人员打交道,每天接触不同性格、脾气、知识、经济背景的患者与家属,应对患者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经常面临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使护士长期精力透支,身心疲惫。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层次的提高及临床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医疗机构规模扩展很快,而护士队伍规模并未相应增加。护士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分工不科学,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容易产生紧张、压抑情绪。综合以上因素,使大部分护士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和工作热情,从而产生心理失落感,进而衍化为各种心理疾患。


对处于26-35岁这个压力较大的年龄段的护士应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心理疏导,让护士能够减轻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稳定护士队伍。同时,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了解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措施对于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稳定护理队伍、改善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建议联合相关机构开展护士心理解压项目,组织心理专家团队给予护士心理测评分析,并组建心理导师团开展心理解压课程,形成长期疏导机制,逐步降低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倦怠感。


二、关注护士职业发展,完善保障和培养体系


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护士给予正确的职业规划引导,使新入职的护士对自身的工作充满信心与热情。注重本科及以上的临床护士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使高学历的护士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完善医院保障体系和培养体系,合理规范护士的日常工作安排,增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护士自身素质能力和技能。护士群体自身也应该提高自身素养,不但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能够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更好地贯彻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院校对护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护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护生应对一些突发医疗情况的处理能力,注重护生处理护患关系的能力,注重护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注重我国护理学人才的培养,将护理学学科打造成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而且还是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三、传播护士正能量,增强社会认同度


充分利用社会和媒体资源,加强护士正能量宣传,从正面去弘扬护士职业的辛劳,让公众了解护士需要被理解、被包容,让公众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认识护士这个职业,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尊重护士,理解护士。护士是一名患者的全部医嘱执行者,但是护士的患者远远不止一名。


建议从公众角度全方位解读护士的职业特点、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将“白衣天使”形象和“南丁格尔”精神广泛传播。


四、规范管理体系,减少职业伤害


应重视职业伤害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利器损害和心理暴力产生的影响,对护士进行有关在工作中如何防范职业伤害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在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工作,提高护士防护意识, 加强护士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 加强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加大对护士职业伤害的干预力度,进而减少护士职业伤害。


建议规范管理体系和制度,加强普及职业防护知识,鼓励护士间分享职业防护经验与做法。提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降低护士职业伤害风险。


五、改善护士待遇水平,提高护士满意度


国家相关部门关于提高医护人员的薪资待遇的政策一直在出台,呼吁卫生部门及医院的管理部门能够认真落实与执行,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同工同酬,充分体现公平原则,使护士群体的薪资待遇与她们工作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离职率,增强护士的主观幸福感,更加投入地为自己的职业付出与奉献。


~END~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


我是笔杆子

投稿邮箱zgxyws@y-lp.cn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