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等多项重磅文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产业迎来了政策红利的爆发期。
5月1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创新发展联盟指导,医药经济报、国药励展共同主办的“中医药全球化与企业全产业链布局”高峰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得到了上海医药集团以及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支持,以及天士力控股集团的协办支持。
会议现场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宗云岗,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杨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军力,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兼秘书长、武汉健民集团总裁徐胜,上海巿药材有限公司西红花事业部总经理张雪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发表演讲。论坛主持由标点(集团)副总经理、医药经济报总经理王莉担任。
“随着法规的推进,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就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王莉提出如何借势政策东风,推动中医药全球化进程与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值得全行业重视与思考。
本次论坛分别从政策,国家,企业三个维度对中药国际化、中药产业链布局及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解读,旨在推动业界正确认识中医药发展前景,增强行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引导全行业关注中医药全球化与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 杨弘
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会长杨弘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在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实施前夕召开,十分具有意义。作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中医药学如今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中医药不仅墙内开花,墙外也香。随着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国中医药将再迎来历史的发展机遇,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相信,在《中医药法》推动下,在国家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在国内2000多家中药企业及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中药行业一定会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我们的中药国际化和产业链创新发展之路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我国中药行业发展与国际化思考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宗云岗
从整体数据来看,在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速缓慢回升,利润总额增长平稳的大背景下,我国中药行业增速较快。2016年中成药行业销售收入6653亿,同比增长7.9%。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1922亿元。在医药工业中占比最低(6.5%),增速最快(13.1%)。2016年中成药行业销售利润705亿元,同比增长5.5%。中药饮片行业利润140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医药工业利润总额的4.6%
从政策支持来看,中医药产业总体迎来利好。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医药法(草案)》等多项政策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出台的新版医保目录也进一步鼓励了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发展,在2017版医保目录新增品种中,增补数量最多的是独家中药,有139个。在此次增补品种中,中药独家品种尤其众多,排除民族药部分,本次增补的中药独家品种就高达139个。
中药行业增速较快,政策暖风频吹,群众基础好应用范围广,其发展无疑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中成药走出去也成为了所有民族企业的目标,针对如何推动中药国际化,宗云岗副所长建议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让全球参与中药的共同开发,通过建立传统医学和临床研究的机制,建立世界传统医学临床研究的国际氛围。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来说,走出去的首要前提就是保障产品的质量、效果以及安全性,在国内成为世界认同的中药。“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未来中医药的发展,不仅需要关注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更要追逐极致的工匠精神 。”
中医药海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 于志斌
至今,中医药海外发展成就斐然。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明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陆续制定颁布7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从中药出口情况分析,近年中药海外需求增长明显,出口数量持续提升。目前中药原料出口占主导,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比超过85%,相比中成药出口占比约6%。2015年中药工业产值7866亿元,同年中药出口仅256亿元人民币,占比3%。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远不成比例。(需要强调不是中国占全球的3%,是中药外贸占内贸3%)。
中药走出去有很多种形式,包括药品、膳食补充剂、食品等。当然并不所有市场都适合每个企业。通过古代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加强了中医药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乳香、没药、血竭等阿拉伯地区传统药物也随丝路交流传入了中国,我国的炼丹术、脉学、本草等陆续传入阿拉伯国家,并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国家。
“坚守本真、继承创新” ——中医药立法背景下之中医药发展思考
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兼秘书长、
武汉健民集团总裁 徐胜
当前中医药产业增速很快,中成药在医院占比很高,中医药热也成为行业共识,中医馆在各地兴起,表面上来看中医药正在快速发展,但实际上面临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中医药正在被主流体系边缘化,中医药的研发进入迷茫期,粗制滥造影响行业健康发展,整体来看中医药现代化偏离了方向,另一方面中医药行业还有不少痛点亟待解决:药材、饮片行业乱象丛生;真中医师严重缺乏;传统个性化汤剂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为患者服用带来了不便。
对于如何振兴中医药行业发展,徐胜提出了多项建议:第一,文化回归,唯物与唯心相结合,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文化,行业同仁怀抱敬畏之心;第二,诊疗模式回归,发展中医馆;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回归,通过学习经典,采取师徒制度,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创新;第四,搞好第一车间建设,建设可溯源、标准化药材基地,合理药材资源调配,遵古炮制;第五,发展C2M智能定制,在提升品质的同时解决个性化中医药方便性问题;第六,遵古宜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中医药;第七,以“真中医”为核心,构建独立的评价体系。
西红花(藏红花)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
上海巿药材有限公司西红花事业部总经理 张雪
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藏红花都是依赖于进口,为了避免资源受制于人,1979年上药药材再次引种32吨球茎,进行科研攻关,引种栽培试验,这一次获得成功,并结束了我国藏红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上药药材建立了针对西红花的标准化溯源体系,溯源体系从田间地种植到仓库培育、物流配送一直到零售终端,实现了全程可控,“通过扫一扫溯源二维码,我们可以看到包括田间在内的整个流程”。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发展要义,目前上药药材针对影响西红花有效成分含量的二大因素时间和温度形成了严谨科学的培育过程,在内外兼修的努力下,2013—2015年有效成分含量从24.4%提升到30.1%,高于伊朗品牌含量的2—3倍。
据张雪介绍,未来上药药材还将继续提升西红花精细化管理,加强自动化操作,进一步开展西红花指纹图谱、化合物定性及活性等科研研究,围绕医疗终端、大健康、工业、成药四大领域拓展营销体系。
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机会
上海巿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军力
中药全产业链包括上游种植、中药材经营、中医药现代物流,中游中药饮片、中成药制造、中药配方颗粒、中药保健品,下游中药医疗服务。三十年来,在中药产业的各个关节上形成了以三九集团、天士力、康美药业、同仁堂为代表的一批明星企业,他们撑起了中药产业的腾飞。“这些企业的成功证明只要专注于产业链上的某一点取得成功和突破,就可能成为明星和王者。”陈军力建议企业在发展时并不一定要考虑全产业链布局,还可以关注中药产业链中以下环节上存在的发展机会:
第一,中药资源种植。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的中成药大品种优质产品标准规定,中成药大品种主要原料来源明确且可追溯,《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同样明确,中药配方颗粒放开后所有中药材的原料来源可追溯。可以预见高品质、可追溯的需求可能带来优质中药材的紧缺。目前上药药材已经建立了5个基地,在保证道地药材的基础上实现可追溯。
第二,开设中医馆。目前国家政策上已放开中医馆的建设,中医馆是中医文化的载体,对于传承中医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设立中医馆不仅能够为老百姓治未病提供多种帮助,从长期发展来看,也有助于企业掌握终端销售。
第三,布局中药配方颗粒。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与中药饮片市场的差距主要在于配方颗粒是否进入地方医保报销,例如北京、青岛进入医保市场的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用量比例已经到达到1:1,假如中药配方颗粒被纳入医保,配方颗粒将具有巨大的市场机会,市场规模涨至1000亿指日可待。
陈军力强调,“虽然中药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机会,但是整个产业将从营销至上的时代进入品质至上的时代,品质领先的产品和企业将在下一轮的竞争当中胜出。”
论坛主持人:
标点(集团)副总经理、医药经济报总经理王莉
■张艺馨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