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弱不禁风的同治皇帝腹痛腹泻,御医诚惶诚恐把完脉,沉思再三,遂推荐广州老字号陈李济药厂的追风苏合丸给圣上服下,很快治愈了皇帝的病。
而这味追风苏合丸,主药就是陈皮,陈李济的王牌产品陈皮是广州尽人皆知的,被誉为“长寿不倒翁”,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说起。
陈李济始于1600年,这是一块见证我国中药四百年发展历史的“活化石”,绵延至今仍欣欣向荣。
我国现存古老的中药老字号,北方人会说北京同仁堂,江南人会说杭州胡庆余堂,而与之三足鼎立的南药代表陈李济,比同仁堂还要早69年。
相传,广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经营一间中草药店。
一次,李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于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候失主,终于原封不动把银两归还失主陈体全。
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将失而复得的银两半数投资李的中草药店,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草药店取字号“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
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陈李济”。
陈李济百年老字号文化源远流长,品质一脉相承,堪称国药典范。陈皮采用历史悠久、被誉为“贡品级陈皮”的新会陈皮,广受人们信赖与喜爱。
陈李济将入选之柑,去肉存皮,一律开成四瓣,并蒂相连似花开之状,剔除杂质,并叠好装入草席包,标明入库年号,按先后顺序存入果皮仓储藏。
果皮仓楼底为杉木栏栅,底下数口煮蜜锅,夜以继日炼蜜泛丸,蜜糖长年累月透过栅状楼板,徐徐渗入陈皮之中,久而久之,陈皮外表色如檀香木,光亮如抹油之状;内层附着薄层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
基本介绍
陈皮别名橘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除挥发油外,陈皮主含黄酮类成分。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橘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文献记载可见于《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江淮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橘的生长。
到了汉代,长江中游一带开始有了橘的种植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亦云:“生南山川谷。”
《神农本草经》中南山川谷指的应是今秦岭地区,属于长江中游流域。到陶弘景开始提及橘皮药材的道地产区,《本草经集注》:“以东桔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疗气,乃言胜桔。北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
陶弘景所云东橘应是今长三角地区的江浙一带,而西江则应是今江西地区。到了宋代江浙地区名副其实的成为橘皮的道地产区。如《本草图经》:“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到了明朝,橘皮道地产区南移到广东,至今仍以广产者为道地。
《本草纲目》:“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本草害利》:“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其道地产区与今完全吻合。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对橘的植物性状有了详细准确的描述:“桔、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于茎间。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
根据所述,应是今之芸香科植物橘。
李时珍《本草纲目》:“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
《本草崇原》:“橘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江浙荆襄湖岺皆有。枝多坚刺,叶色青翠,经冬不凋,结实青圆,秋冬始熟,或黄或赤,其臭辛香,肉味酸甜,皮兼辛苦。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主流本草中所记载的关于陈皮的植物来源品种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没有什么疑问。
种类
世间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尤以新会陈皮为上品,更以经年陈藏为珍品,因此有“百年陈皮胜黄金”和“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说法。
新会陈皮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汉族传统名产,当地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
陈皮是不可多得的药食同源、食养俱佳的著名地方特产,它是广东道地药材,乃“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之首和“广东十大中药材”之一。
(新会大红柑)
广陈皮历史规格 |
冈州皮: |
又名庄口。冬至时采摘加工。张大、皮厚、朱红色。 |
头红: |
冬至前后采摘加工。张大色红。 |
极红: |
霜降后采摘加工。张大色橙红。 |
苏红: |
霜降时采摘加工。色红略带青色。 |
二红: |
霜降前采摘加工。色青多红少。 |
拣红: |
分级时拣下或自落果实剥下。多青黑色。 |
青皮: |
未成熟果皮。张小皮薄、青黑色。 |
围绕广陈皮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寄托了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爱情等美好愿望的期待与向往,流传至今,回味无穷。
元末明初的新会诗人黎贞写下了“尘外亭前桔柚肥”的诗句。
明朝理学大师、新会人阵白沙徜徉于家乡青山绿水的柑橘园,咏叹“橙桔盈园野芳杂”。
由柑橘所成的陈皮渐渐和新会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新会陈皮是新会柑其果皮经晒干或焙干后的陈年贮存品,原产新会,尤以境内潭江流域冲积带平原,特别是银洲湖沿岸所产为好。
地方标准《新会陈皮》中规定,按采收时期可分为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等三种货式。
从果顶正三瓣开皮,留果蒂部相连,反皮,自然晒干和自然贮存即可,这与其他水果退皮和应用情况全然不同,这种习惯做的新会陈皮用于药材,已成为国家部颁标准要求。
拣果要考眼力,扁身薄皮方为上品;开皮讲究刀法,正三瓣连蒂算得标准;反皮要有门路,失水软反才是正路;晒皮要趁时机,冬至前晒皮才有好天气;存皮要有方法,新皮通风常晒,适时防虫,旧皮定装定仓,适时返晒。
而且新会人素有存皮的习惯:有“麻绳串灶尾熏,麻袋装阁楼放”的习惯,也有“年年晒新皮,旧皮少伺理”等的做法。
在岭南街头,目前仍流行着“当街开柑串晒皮”的独特风景,我老家便是广西的,小时候常常看到这种情景,然而小时候没有学中药,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子干。
宋代以前,新会虽然已经有人种柑橘,但都是小打小闹,自产自销,没有规模化生产。
当地人对柑橘皮入药不甚了解,只知其香味,偶尔烹调时用之,这种做法至今仍在沿用。
也有懂医之人,将柑皮晒干留用,作为化痰止咳、理气止痛的一味中药。
到了元朝,新会人种柑已经非常普遍,仅龙溪陈氏一户人家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明代时新会已经利用境内的冲积平原大规模种植柑橘,清朝时“其柑种植之千百成围,每岁大贾收其皮”。
小时候经常吃一种小吃,便是以陈皮做的,叫九制陈皮,酸爽可口。
九制陈皮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传统名吃之一,属于凉果类食品,全称广式九制陈皮,有别于苏州的苏式陈皮。
九制陈皮采用优质的柑橘皮为原料,经过拣皮、浸漂、保鲜、切皮、腌制、沥干、调料、反复晒制、贮存、包装等多个工序,始成正式产品。
因工艺繁杂严谨,故称之“九制”。
(九制陈皮)
功用
陈皮的功效与应用是随着实践与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陈皮的功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主要涉及到理气健脾消食的功用。
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又增加了止咳,利尿止淋等功用,原文为“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泻,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虫,久服轻身长年。”
其后的本草著作开始对陈皮的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进行了总结。
如《本草拾遗》:“能去气调中。”《药性论》:“清痰涎,开胃治上气咳嗽,主气痢,破癥瘕痃癖,治胸膈间气。”《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咳,破癥瘕痃癖。”
可以说随着历代医家的临床验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用逐步确定。
到了明清时期,本草学家和医家对本草功用认识的深入,进行了高度总结,陈皮的功效得以最终确定。
如《本草备要》:“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本草分经》:“能散能和,能燥能泻,利气调中,消痰快膈,宣通五脏,统治百病。”与药典记述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已经基本一致。
(药房切丝的陈皮)
陈皮之探讨
关于陈皮陈久者良的探讨,陶弘景首次提出陈皮陈用之说:“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即后世所谓“六陈”,又言“橘皮疗气大胜,须陈久者良。”
李杲在《药性赋》中载六陈歌一首,有“六般之药皆宜陈,入药方能奏效奇”的说法。
此后的本草著作多沿用了陶弘景这一说法。
《雷公炮炙论》说:“其橘皮年深者最妙。”《本草品汇精要》:“至十月霜降后已成熟者,味辛而黄大谓之橘皮,医家所用陈皮即经久者是也。”
可见,陈皮用陈在南北朝时期便由陶弘景首次提出,以后历代医家和本草借沿袭此说。
另外明代的《药鉴》还提出了陈皮的陈放时间要求:“陈皮需用隔年陈”。其贮藏年限从1年、2年、3年至10余年不等,道地药材“新会陈皮”贮藏长达数十年,且贮藏越久价格越高。
陈皮之名
至于陈皮之名,首见于孟诜《食疗本草》。后来陈皮因其功效优异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汤液本草》中开始独立作为一种药材出现。
《汤液本草》解释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陈皮,顾名思义,橘皮之陈久者也。
陈皮用陈与用新的区别,较为代表性的说法是“陈则燥性消,无燥散之患”。清代吴仪络说:“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故日陈皮。”
《本草备要》:“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
由此认为之所以陈皮陈用的目的是既能理气调中,又不因燥性烈而伤阴。其功效侧重于理气调中,用于脾胃气滞诸证达到行气而不伤津耗气的目的。
而新产橘皮因其性燥更适用于湿浊中阻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痰湿壅肺之咳嗽痰多,正是因为二者功用的差异才使得陈皮作为一个药用品种出现。
目前,已有一些科学研究对这一说法进行了验证。
总体来看,在挥发油方面的结论比较一致,即陈皮挥发油总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有下降的趋势;
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广陈皮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有一定增高趋势;
含量增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可能与药材贮藏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变化有关,又有可能与药材所含挥发性成分的散失有关。
另外,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植物本身所含的内生菌可以产生并促进药材活性成分的累积。
但实际上由于现今用药对新产橘皮的燥烈之性认识不足,药典中对陈皮的陈用已不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