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用药历史广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绵芪、绵黄芪;
药用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主产于北方,因此中医处方常写为“北芪”,而以山西浑源,甘肃陇西的为道地药材。
20世纪80年代初,据统计中、日、朝三国的中医处方中,黄芪的使用频率已居于第11位。《本草纲目》中将其列为上品,誉为“补药之长”,
民间也常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的顺口溜。
古籍功效记载多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现代常概括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利水退肿之功。 主治表虚自汗,脾虚泄泻,阳虚血脱及水肿血痹,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浮肿尿少;另外还可用于气虚血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气虚津亏的消渴等。
应用配伍很全面
人参+黄芪: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固表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两者都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心肌功能。
经近代研究人参和黄芪二药在方剂配伍有非常好的效果,一则温煦全身,鼓舞气血,激发机体生命的活力;二则补气,气旺则血生,气旺则血行,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扶正以祛邪。可明显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黄芪+当归:当归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作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阳旺则能生阴血。”并创制了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当归补血汤。两药合用,一气一血,一阳一阴,共起补气生血之效。
黄芪+升麻+柴胡:黄芪甘温益气生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证),为治中气下陷(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所常用。
人参+黄芪+活血药(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消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现代研究作用全
【成分】黄芪的根中主含黄芪皂苷、黄酮、多种氨基酸等68种有效化学成分,并含有硒、锌、铜、铁等14种有益于身体的微量元素
【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另一方面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学用黄芪做药膳
1.黄芪鲤鱼汤:鲤鱼(250-500g)去鳃和内脏,生姜5片,大葱白5根,不放盐,将药材(生黄芪、赤小豆、莲子肉等)用纱布包裹,加水1500ml,文火煮1h-2h,鱼汤至150-200ml。适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辅助治疗。
2.黄芪红枣茶:材料与制法:黄芪30克,红枣15克。黄芪红枣清洗干净,红枣去核,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30分钟即可。少量多次服用。
功效:补气益血。适用于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或妇女月经过多,气血亏虚,少气懒言、面色恍白,气短乏力。
3.黄芪煮鸡 :生黄芪30克,鸡1只,重约1000~1500克,加酒共煮。用于体虚、产后或病后体弱、肾炎低蛋白血症。每日1剂,食鸡喝汤。
服用注意事项:
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逐渐增加用量。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14,18(34):4717-4718.
[2] 张浩文,刘华东.黄芪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98-99.
[3] 陈国辉,黄文风.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7):1482-1485.
[4] 殷平善.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中的整体系统思维[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13-1315.
[5] 陈晓燕,邱逾,王宇等.黄芪鲤鱼汤食疗方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2,26(1):249-250.
[6] 屈强.人参黄芪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2013,28(3):6